评/张莉莉

[摘要]随着我国研究生数量的增加,研究生的就业问题日益引起了社会关注。除了客观条件的限制之外,研究生本人的自我定位是影响研究生毕业求职的重要因素之一。本研究以观察和访谈法为主,对2名女研究生毕业求职过程中的自我定位过程进行了个案研究,将访谈资料按照“自我”和“他我”两个维度建立分类编码并加以分析,按照“自我”、“他我”及两者之间的互动引起的调适三个层面对资料进行解释。研究发现求职过程中的自我定位过程是研究生本人在受到“自我”与“他我”这两个层面的影响并对其做出相应调适的过程。

[关键词]研究生 毕业求职 自我定位

从1999年开始,我国高等院校招生规模进一步扩大,高等教育规模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建立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1998到2010年,高等教育在校人数由不到800万人增加到3 105万人,增长了3倍,先后超过俄罗斯、印度和美国,位居世界第一位;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由9.8%提高到26.5%,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硕士研究生与博士研究生的数目也在增长,由此导致的问题就是就业难。解决大学生(包括研究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了上至中央政府下至黎民百姓关心的迫切问题。因为我本人也是研究生,在读博士研究生之前也经历过找工作、求职中自我角色及社会角色不断冲突调适的相关过程,而且最近网络和报纸上刊登了一些关于研究生就业的信息,引起了我的注意。所以想对研究生在毕业求职的过程中是如何自我定位的这一主题进行研究。

文中“点”

1.“自我定位”的概念不够清楚。

为了保护被研究者的个人隐私,文中的人名和地名都是化名。文中的“我”是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2012级的博士研究生。报告中采用第一人称代表“我”,一是为了更直观清楚地描述研究现场、使读者更明确是在什么样的情境下收集资料、了解研究者和被研究者当时的情感、认知状况及对问题的敏感性与伦理道德思考;此外,还有利于研究者本人进行反思、更真实地呈现研究者在不同阶段、情境下的思考与情感变化。

一、问题的提出

2.下面的案例描述和分析应简化。

2012年10月17日,河北青年报刊载了《研究生毕业回家种地,老父气绝服毒》这则新闻。河北大学中国近现代史专业2008级硕士研究生苗卫芳曾是太行山深处这个不足百人的小山村的骄傲——他是村子有史以来的第一名研究生。苦读三年毕业后,苗卫芳没能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又回到了原点,到村里种地。街坊邻居议论纷纷难以理解。面对村民的闲言碎语,苗卫芳的父亲感觉压力很大。于是偷服安眠药,但于次日被其母亲及时发现并送往河北医科大学附属以岭医院抢救。所幸抢救及时,其父亲起死回生。对此,很多人发出“知识难以改变命运”的感叹。41岁的苗卫芳,曾因考研成功而成为保定阜平柳树沟村的骄傲,如今却成为村民教育孩子的“反面教材”。他真的是“读书无用”的注脚吗?他为何会选择回家种地?他的悲剧背后有怎样的隐情?


张莉莉 可能工作过的组织/机构/部门/团队:


张莉莉 可能工作过的同事:

粤ICP备17091748号-1
剧本杀复盘 剧本杀复盘 红酒 ChatG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