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杨万扣副研究员访谈
2020年8月上旬,《CCF-CV专委简报》在线采访了东南大学自动化学院博士生导师杨万扣副研究员。下面是采访实录。
杨老师,您好!首先,请您介绍一下您的个人学习和研究经历。
我在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系及后来的计算机学院分别获得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硕士毕业后,我在北京铁道部下属一家国企工作一年,作为主力参与了公司承担的铁道部“TFDS”项目,即火车故障的自动检测工作。在公司工作有两点体会:(1)自己的知识储备和能力还有欠缺;(2)公司上班要求打卡,不自由。于是我选择回南京理工大学继续读博,打算毕业后进高校工作。博士期间有幸到香港理工大学做研究助理,开阔了视野,并认识了一群好朋友。博士毕业到东南大学自动化学院做博士后,中途去了美国北卡大学威明顿分校做博士后。博士后出站留在东南大学自动化学院工作到现在。2015年申请到CSC资助前往悉尼科技大学学习一年。博士期间主要做子空间学习,后面逐步转向动作识别、目标检测、跟踪和图像分割,并陆续开发了一些应用系统。这么多年的工作和发展,离不开工作单位、母校、母院及师长和朋友们的关心和大力支持。
您在目标检测与跟踪、行人理解、人脸识别和环境感知等方面有很多的研究成果,能否跟大家分享一下您的这些成果?
总的说来,我们的工作还比较浅显。做论文之余,我组织学生搭建了一些软硬件结合的实际系统,如基于机器视觉的显示屏外观检测系统、布匹瑕疵检测系统和红外人脸测温系统等,其中一些系统有推广。关于目标检测,我们主要做了一些轻量级的快速目标检测方法,如我们设计了一个模型大小为300K的人脸检测算法,在工业界得到了应用;我们对YOLO算法进行了修改和模型压缩,成功应用到实际系统中;关于目标跟踪,我们基于深度框架下卷积滤波器的优化和利用时空记忆网络做了一些单目标跟踪算法,在多个标准数据集上取得了当前比较好的性能,和其他优势方法相比,我们方法需要训练的数据量非常少;关于图像语义分割,我们利用NAS构建一些轻量快速的网络模型;关于人体姿态估计,我们利用人体先验结构知识辅助搜索针对各个部件的特定神经网络结构。基于这些研究工作,我们陆续完成了一些应用项目,并逐步搭建了无人车和无人机平台。
今年7月份的一则新闻“2020年春节期间,东南大学老师杨万扣及他的团队通过昼夜奋战突击开发了“非接触式智能精准测温筛查系统”,成功部署在江苏省委统战部、江苏省公安厅办公大厅、东南大学、南京29中、凤凰集团、徐庄软件园、汤泉街道、永辉超市等场所,直接服务于抗“疫”一线,得到了中共江苏省委统战部的表扬。”家喻户晓,请问杨老师能分享一下该系统的开发过程,及开发过程的一些花絮么?
春节期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爆发,全国同舟共济、众志成城,抗击疫情。我们正好在热红外图像和白光图像方面做过一些工程项目,有一定积累,感觉可以做测温筛查系统为抗击疫情做点事。于是组织研究生,通过昼夜奋战突击开发了“非接触式智能精准测温筛查系统”。自动化专业的学生对软件、硬件和算法都有涉猎,开发软硬件结合的系统相对有优势。我们系统从白光图像中定位人脸;然后映射到红外图像中人脸区域;利用红外图像测量温度,通过大数据分析自动锁定温度异常者并自动报警。由于我们的系统没有采用黑体标定,一开始大家还挺担心。设备使用中发现黑体只是有助于测量绝对温度,我们系统没有黑体是可行的。我们算是市场上第一批做测温设备的队伍,和海康、大华等企业进行同台竞技,经受住了市场的考验。在系统开发过程中,一家帮我们制作底板的工厂,被邻居举报非法开工,后来辗转好几家加工厂,才制作好底板。
您参与完成的项目“鲁棒人脸视觉特征的提取、建模与识别的理论和方法研究”获中国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能否跟大家分享一下这个项目相关的研究工作、研究成果及研究花絮?
本项目由东南大学郑文明教授负责完成,我是第三完成人。我和郑文明教授有多年的合作关系。本项目围绕人脸图像中的表情、身份以及亲属关系识别等科学问题,深入开展鲁棒人脸视觉特征的提取、建模与识别的理论和方法研究,重点解决视觉场景中光照与人脸姿态变化下的鲁棒人脸视觉特征提取与建模问题。在项目中的我的贡献是提出人脸视觉特征抽取与识别的多流形鉴别分析理论。
能否介绍一下您在美国北卡罗纳大学威尔明顿分校和澳大利亚悉尼科技大学的访学经历和期间的研究工作呢?
博士期间有幸去了香港理工大学做研究助理,发现很多同事都在申请出国,于是我投简历申请出国。由于2008和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等原因,当时我没有收到海外博士后职位offer。在东南大学博士后期间,才陆续收到几个offer。考虑有海外经历好找工作,同时东南大学博士后合作导师也支持我出国,于是就去了美国北卡大学威明顿分校Face Aging Group小组,当时在美国主要是帮着开发一些系统,如人脸年龄估计、性别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