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1年11月与梁实秋等人发起成立清华文学社,次年3月,写成《律诗底研究》,开始系统地研究新诗格律化理论。

1922年7月赶美国 芝加哥美术学院学习。年底出版与梁实秋合著的《冬夜草儿评论》,代表了闻一多早期对新诗的看法。192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红烛》,把反帝爱国的主题和唯美主义的形式典范地结合在一起。1925年5月回国后,历任国立第四中山大学(1928年更名为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为南京大学)、国立武汉大学(任文学院首任院长并设计校徽)、国立青岛大学(现中国海洋大学)、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政治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教授,曾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教务长、南京第四中山大学外文系主任、武汉大学文学院长、国立青岛大学(后改为国立山东大学)文学院长。

1925年7月4日发表《七子之歌》,写出中国被列强掳掠的七片土地的声音。

1928年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在颓废中表现出深沉的爱国主义激情。此后致力于古典文学的研究。对《周易》、《诗经》、《庄子》、《楚辞》四大古籍的整理研究,被郭沫若称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1937年抗战开始,他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抗战八年中,他留了一把胡子,发誓不取得抗战的胜利不剃去,表示了抗战到底的决心。1943年后,因目睹国民政府的腐败,于是奋然而起,积极参加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斗争。

闻一多1945年为中国民主同盟会委员兼云南省负责人、昆明《民主周刊》社长。一二一惨案发生后,他更英勇地投身爱国民主运动,反对蒋介石的独裁统治。1946年7月15日在悼念被国民党特务杀害的李公朴先生大会上,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的讲演》,当天下午即被国民党昆明警备司令部下级军官汤时亮和李文山杀害。

梁实秋这样描写余上沅: 一生耿直,自律很严。毕生尽瘁于戏剧运动。据吴祖光的回忆,他的心思几乎一刻也离不开这个风雨飘摇、苦难重重的学校。

余上沅生平

余上沅,1897年10月4日出生于湖北沙市,自幼喜欢看书看戏,受到了私塾老师的赏识和鼓励。童年时对戏剧的痴迷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他后来走上戏剧道路。

余上沅

12岁时,因生活所迫,余上沅辍学到布店当学徒。但他一心想读书,离家考入武昌文华书院,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受到新文化思潮的影响,特别是恽代英等革命前辈的影响,积极参加进步活动。

1920年,余上沅入北京大学英文系,这一时期,他开始戏剧方面的译著和研究。1923年,在清华大学任职时,获得半官费赴美留学的机会。

赴美留学的庚子赔款留学生

在美期间,余上沅、赵太侔、闻一多、熊佛西、梁实秋、梁思成、林徽因等志同道合的年轻人一起组织戏剧活动。为了报效祖国等原因,余上沅、闻一多、赵太侔于1925年,结伴提前回国。

余上沅和陈衡粹

1926年年底,余上沅和出身名门的陈衡粹结婚。1927年,在上海,余上沅与胡适、邵洵美、徐志摩、梁实秋等人开办新月书店,曾任书店经理。

小剧院运动

余上沅回国后,先后担任过东南大学、北京大学的教授, 在北京期间,与赵元任、陈衡哲、熊佛西等人一起创办了“北平小剧院”,是针对当时充斥市场的追求票房价值的低劣演出,虽然前后坚持了三年多,还是落得惨淡经营的局面。


梁实秋 可能工作过的组织/机构/部门/团队:


梁实秋 可能工作过的同事:

粤ICP备17091748号-1
剧本杀复盘 剧本杀复盘 红酒 ChatGPT
澳超联赛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