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兼职研究员耿以礼

1933年秋,耿以礼自美国华盛顿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即度大西洋,至英、法、德、奥各国标本馆,查阅植物模式标本。1934年初回国,被中央大学和中央研究院动植物研究所合聘为教授兼研究员。耿以礼自1927年开始对中国禾本科植物作分类学研究,在美留学也是专攻禾本科植物分类,博士论文为《中国禾本植物志》,载有160余属,约700种。耿以礼(1897—1975),江苏江宁人,1926年毕业于东南大学生物系,出国之前曾任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助理员及中央大学生物系助教,回国之后一直任教于中央大学,1949年后该校改名为南京大学,仍供职于斯,直至终老。

图20 耿以礼(南京大学档案馆提供)

耿以礼在动植物所兼职至1937年南京沦陷之前,其在此研究仍以禾本科为题,1934年完成《欧亚产禾本科之一新属Cleistogeues》《竹类植物之新种》两文,皆刊于《丛刊》第五卷与第六卷上。前者记载草本植物5种2族,其小穗皆包含于叶鞘之内,遂定以新属,名之为Cleistogeue。后者记述竹类新种,分布于浙江、安徽、江西等省。1935年耿以礼利用动植物所所藏标本,完成中国西南诸省苦竹属新种之研究,发现新种六种,四川、云南、广东、广西各得1种,其余2种产自福建。1935年,耿以礼受胡先骕推荐,加入美国农部罗列氏(Roerich)采集团,赴内蒙百灵庙采集标本与收集牧草种子。关于此次采集,《中国植物学杂志》有新闻报道如下:

美国农部以该国西南部多干燥平原,土壤含砂过多,不宜耕种,亟思有以改善利用之。乃于今春派定对中国沙漠旅行素具经验之罗霭利(Dr. Roerich)父子,及其他艺术家、言语家数人赴内蒙古一带考察沙漠中的植物状况及居民生活,以资有所借鉴。氏等复得胡步曾博士之介绍,邀请对于中国禾本科植物有专门研究之耿以礼博士及助教杨衔晋先生参加。耿、杨二君于七月初旬由南京出发,转道北平、张家口至百灵庙,始与罗氏汇合,开始采集沙拉木冷、铁木耳岩、雪里奥波、穆同尼阿马等地,工作凡四十余日,始行返京。此行所得,共计腊叶标本九百余号,该队复采有牧草药材及耐旱植物之种子二百余包,以备带回美国西南干燥平原试植。

据耿以礼博士云,内蒙一带,乔木甚少,仅一种榆树,常见于山旁道侧,灌木与草本则以菊科、禾本科、蔷薇科及豆科植物之种类为多,而耿君等所采,禾本科竟占半数以上,可见沙漠植物分布之一般。[20]

其时,国人对内蒙古之植物考察甚少,而作专题研究者则更少。耿以礼后于1938年在美国华盛顿科学院期刊(第28卷7期)发表《绥远百灵庙禾本植物之新种》一文。

六、助理员单人骅


耿以礼 可能工作过的组织/机构/部门/团队:


耿以礼 可能工作过的同事:

粤ICP备17091748号-1
剧本杀复盘 剧本杀复盘 红酒 ChatG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