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新民

创新中心可借“外脑”

1996年8月,在美国马里兰大学做博士后研究的张新民携全家回国,在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理论物理研究室工作。转年,他成为高能所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的第一人。

致力于交叉学科 “粒子宇宙学”研究的张新民认为,青年人才对于一个新领域的发展至关重要。在科研之余,他把培育青年科技人才当成一件大事情来做。至今,他已培养了17名博士和博士后,分布在物理和天文两个领域。其中三人入选了国家“青年千人”计划,另外二人获得了基金委“优秀青年”项目支持。更令张新民感到欣慰的是,在他的研究团队里,不仅有华人学者,也有外籍研究人员。在张新民看来,鼓励学生热爱科学、勤于思考最为重要。谈及对老师对自己的影响,博士生蔡一夫写道:“张老师对我最重要的影响,并不是强调我们所做的工作多么重要或者得到的荣誉多么闪耀,而是当我第一次见到他时,他对我所说的一句话:‘Enjoy physics’(享受物理学)”。

谈及北京建设具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张新民的目光仍然聚焦在吸引人才、培养人才上。他指出,近年来,我国的吸引人才计划多以“海外华人”为主。这批人中不少是在国内完成了大学或研究生教育,然后出国深造开展博士后等研究,几年后被吸引回国。

“北京建设科技创新中心应更多地吸引外籍高水平学者。”张新民认为,人才交流无国界,作为优秀人才,应不分国内和国外,同样也不能区分华人和外籍人员。他分析说,在美国的高校和科研院所里,有大量的“华人” 等外籍工作人员。目前北京在努力建设世界城市,也需要外籍专家的智慧,而且一定数量的“外籍”专家在北京科研机构、高校和企业里工作也是北京作为一个世界科技、文化中心的标识和聚集效应。“这些‘外籍’ 学者与‘海归’不同,他们的小学、中学、大学以及研究生教育都是在国外完成的,所以他们会带来新的创新思维、新的理念以及新的文化,这对于提升科技创新中心的全球影响力十分必要。”张新民说。

同时,张新民认为,北京市在建设世界城市的进程中,应利用中科院科技资源丰富的优势打造科技研究中心。“北京作为首都,在基础研究方面应该更着重加强,中科院的基础研究实力雄厚,北京市可以和中科院联合打造一个在基础研究,特别是交叉学科方面的一个研究中心,提升科技中心影响力和辐射能力。”

针对科研人员在寻求技术成果转化方面遇到的一些困难,张新民建议北京市政府在政策上加大支持力度,在技术成果转化手续办理方面为科研院所开绿灯,“使我们具有技术领先优势的成果少走一些弯路,能够尽快实现由研发到技术转化的过程,提早进入市场。”张新民说。


张新民 可能工作过的组织/机构/部门/团队:


张新民 可能工作过的同事:

粤ICP备17091748号-1
剧本杀复盘 剧本杀复盘 红酒 ChatG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