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晓玲

发布日期:2011-11-07 16:16:28 作者:中国教育报[小中大]

时晓玲

脑勺后的图腾

其实,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生都是有其目的的,只是,当初还不明了其中的因果罢了。

就比如说自己,25年前,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懵懂中带着几分憧憬,一点乡愁,从上海来到北京,在西单大木仓胡同35号的一座灰色小楼里,从此便开始了新闻记者的生涯。

那个记忆中的小楼早已在教育部气派而敞亮的办公大楼之下灰飞烟灭了,但从此开启的职业生涯和人生信念却在25年后的今天变得越来越清晰,越来越坚定。

这,似乎也是当初所始料未及的事。

常常自嘲自己是个迟悟和缺少规划的人。就职业而言,这二十多年走过来,几乎没有多少刻意。从在中国教育报总编室做夜班下工厂捡铅字送审大样开始,到去职业教育部、体卫文艺部、新闻部、校长周刊、最后又转回到职业与成人教育部,无论做记者、做编辑,当主任、当主编,还是现在主编主任一身兼,不管在别人看来结局是好是坏,对自己而言开心还是不爽,每一步几乎都是命运使然。其间有过些许辉煌,也少不了困顿、彷徨与错愕。曾经吕梁山最艰苦的民办教师生存状态、改革开放最基层的乡村教育采访;也策划报道过国务院最高级别的教育工作会、九个人口大国教育部长级会议、教育部党组会,无论上“天”还是入“地”,也算是经了“法眼”,得过历练。获过中宣部、全国总工会表彰,得过“五四”新闻奖。但当这一切都已成为过去之后,我才开始慢慢悟道:教育可以改变人生,那么真正的教育到底是什么?一个专事教育的记者,又该将手中的笔在哪里着力?

44岁那年,我考取华东师大教育与经济学博士,开始了人生与职业的另一种思考和求索。

不是浮华,不为虚名,而是因心底深处那份不曾被岁月销蚀的激情、担当与挚爱。

这是否算是铅华洗净、真正留在脑勺之后的图腾呢?!

始终记得马可。奥勒留说过的一句话:如果一件事是在你的力量范围之内,为什么不做它呢?

其实,对于如我这般从事的这份职业来说,人,常常是隐在文里的,那么,还有什么好说的呢?!

代表作品:

1、 创造:唤起教师职业的内在尊严与欢乐 (2000年9月13日)

——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叶澜如是说

http://wenku.baidu.com/view/033efceb172ded630b1cb6ff.html

2、教师是精神生命的创造者 (2002年6月25日)

http://www.jyb.cn/gb/jybzt/2002zt/jsjy/254.htm

3、丑小鸭变白天鹅 (2005年11月30日)

——一个发生在北京朝外的教育童话

http://www.jyb.cn/gb/2005/11/30/zy/5-zszk/1.htm

4、教育本该激扬生命 (2006年6月28日)

http://www.jyb.cn/gb/2006/06/28/zy/3-zb/1.htm

5、苏州十中:百年老校原来可以如此灵动 (2006年10月10日)

http://www.jyb.cn/cm/jycm/beijing/zgjyb/5b/t20061010_41347.htm

6、广东顺德职业教育支撑经济发展的“顺德样本” (2010年4月6日)

http://www.jyb.cn/zyjy/zyjyxw/201004/t20100406_351328.html

7、教育制度创新的“潍坊探索“直指教育热点难点 (2010年10月17日)

http://www.jyb.cn/china/gnxw/201010/t20101017_393984_1.html

8、2011年:职业教育发展开启由大到强的新征程 (2011年1月6日)

http://www.jyb.cn/zyjy/zyjyxw/201101/t20110106_409368.html

9、30年直面抉择与挑战:一所职业高中的突围之路 (2011年4月16日)

http://www.jyb.cn/zyjy/dxjy/201104/t20110416_425612_3.html

10、大连东软信息学院:校企双赢让企业离不开学校 (2011年4月17日)

http://www.jyb.cn/zyjy/zyjyxw/201104/t20110417_425670_1.html


时晓玲 可能工作过的组织/机构/部门/团队:


时晓玲 可能工作过的同事:

粤ICP备17091748号-1
剧本杀复盘 剧本杀复盘 红酒 ChatG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