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周锐
7月25日,第23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伴随着上海鼓噪的蝉鸣,正式开幕。这或许是历史上最仓促的一个上影节,疫情情况反复下,官方从确定举行、筹划放映、公布片单、到开放来宾注册、策划论坛、项目创投等各个环节落地,只用了两个星期。
这也是最受期待与渴望的上影节,电影节官方海报的主题定为“重逢”,傅若清、王健儿、王长田、于冬、程武、李捷六位行业大佬代表行业头部公司出席开幕论坛,电影行业似乎真正与大众重逢了。
而真正重要的问题是,重逢的仪式完成了,重逢之后电影市场何时真正步入正轨?
一方面,票房市场的情况需要观察,到底有多少人走进电影院?“我觉得未来两周是非常关键的,周末和下个周末。我们希望这两个周末,如果更多的观众入场,从票务平台的情况来看,应该会恢复到平时同期的正常的2/3电影票房的水平。” 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阿里影业总裁李捷说。
电影节开幕这天,国内影院复工后迎来第一个周末,专资办中国电影票房数据显示,周五(7月24日)《多力特的奇幻冒险》《喋血战士》两部进口新片(国内首次上映)开画,票房发盘达到1925万,“大概是以中国电影市场1/6的场次,实现了1/5的日常票房,我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数据。”李捷说。而接下来两天,是行业观察票房市场活力几何的重要节点。
另一方面,是电影行业上游内容创作问题,行业有多少片源?“我们目前的片源大概四五百部,能够支撑到明年三四月份,明年的暑期档可能会有建党百年的献礼电影出现,但是接下来档期是比较空的。” 博纳影业集团总裁于冬说。
而疫情对电影行业的影响远比想象中冗长,“这场疫情会加速整个产业的结构性的调整。重启之后线下重资产,影院、影视基地、主题乐园等,会加大兼并收购重组的力度,线下业务会加速与线上渠道、流媒体的融合整合置换。” 上海电影(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影”)董事长王健儿说。
2018年行业回归理性、2019年的“后600亿时代”到被疫情打乱的2020年,电影产业上下游各环经历一番洗牌,在意外与格局变化里走向新的局面。
危与机之下,电影头部公司的“关键词”
“2020年上半年整个的电影行业面临着非常严峻的挑战,但其实我们认为每一次危机,每一次挑战反而可能是一家公司、一个行业反思自我,进行更好的思考和沉淀,更好的练内功,对未来的发展打好基础的转危为机的机会。”腾讯集团副总裁、阅文集团首席执行官、腾讯影业首席执行官程武说。
(腾讯集团副总裁、阅文集团首席执行官、腾讯影业首席执行官程武)
而“危”如何转变成“机”,从各公司在疫情期间或者复工之初作出的布局中,或许能够得到答案。
腾讯影业的关键词是“连接”。程武介绍,腾讯影业作为互联网头部电影公司,在疫情期间一共在三个方面推进电影工作。一方面仍然在进行电影项目的创作筹备;第二方面腾讯影业加大了对于行业优秀的制片人、编剧、包括制作环节等各个环节优秀人才的招募力度;第三方面,腾讯体系内也做了一轮的调整,腾讯影业在体系内将更紧密联动阅文集团、新丽传媒、猫眼娱乐等上下游公司,体系外则更积极更开放,连接更多的优秀的创作者。
同样具备互联网基因的阿里影业,疫情发生时展现出更加明显的“服务”属性。淘票票作为国内主要票务平台之一,影院宣布关闭时刻,平台三天内完成了近百万的退票,在这个过程中主动承担了一部分退票形成的资金压力,并在4月中旬时就已经开始根据疫情情况进行隔座售票、疫情安全防控等产品开发,影院复工后阿里影业旗下淘票票、灯塔、云智等平台,免去了电影院服务费。这对于影院而言是一个莫大的支撑。
(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阿里影业总裁李捷)
而光线传媒、博纳影业这类传统影视公司则竭力保持公司的正常运转,核心是“帮扶”。光线传媒一方面公司内部团队与创作质量的稳定,不减薪、不裁员,并持续招聘人才,大量精力剧本,一方面则帮扶中小企业,“对我们投资和合作的企业,光线传媒派出了我们主要的管理者到他们公司去工作,有的则是派出了我们的编剧和项目管理人员来帮他们发展项目,包括解决资金的问题。”
博纳影业没有股市资本市场的支持,帮扶更直接的来自于行业各环公司。“我最近一段时间一直奔波在各大业主老板跟他们讲租降租,目前我感觉还是很得到业主方的同情跟理解的,比如说银泰百货、中粮大悦城、龙湖地产、北京的兆泰、上海的复星都给博纳影业给予了疫情期间全免,我特别感动,我觉得这就是企业帮企业,企业家帮企业家,这也代表了中国经济的韧劲。”于冬说。
(博纳影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兼总裁于冬)
中国电影、上海电影这样的“国家队”选手,更多的是对外“辅助”。中国电影副董事长、总经理,华夏电影发行董事长傅若清表示,于7月24日至8月31日在全国范围内免费发放400万张观影券,投放近1亿。上影集团则在疫情期间推出了全国首支“影院抗疫纾困基金”,抗疫纾困基金覆盖整个长三角,总额达10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