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儿子张孝若眼里,“父亲的思想事业很有创立的精神,看事常看早10年,做事必须进一步,思想要有时代性,实业要应着世界潮流,没有顽腐的成见。”近代思想家胡适则评价张謇“独力开辟了无数新路,做了30年的开路先锋”。

由企业到公益

1914年到1918年,西方各国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中国纺织市场留出了发展空间,大生连年盈利。到1920年,大生系列公司达到巅峰,利润创历史最高,达到千万两,是当时最为成功的企业之一。

但张謇带来的贡献远不仅限于企业本身。

因为秉承“父教育,母实业”,早在1902年,大生刚刚立住脚时,张謇就多方筹集资金,加上大生的利润,建起通州师范学校,以“养成能办教育之人才”。这是中国第一个师范学校,其建设标志着中国专设师范教育机关的开端。

来源:凤凰网视频截图

此后,张謇又创办了合计370所小学、6所中学和10所大学。其中甚至包括甲种商业学校、盲哑学校师范科,几乎涵盖了所有教育门类。如今,国内具有百年历史的近20所高等院校,包括复旦大学、河海大学、同济大学、东南大学、苏州大学、南通大学等追根溯源,都与张謇有关。非但如此,张謇还为许多学校亲自撰立校训,诸如南通师范学校的“坚苦自立,忠实不欺”,南通医学院的“祈通中西,以宏慈善”。

此外,张謇还涉足各项社会文化事业,为辅助学校教育,他在南通创立公共博物馆;为改良社会风气,兴建剧场;为教习贫困子弟以各种工艺技术,创办贫民工场。他还创立了图书馆、出版社、电影公司、气象台、残废院、养老院、育婴堂,以及六个公园,甚至还修了700余里的马路。

几乎凭借一己之力,张謇在不到二十年里,通过科学的区域规划,大规模水利、交通、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大批新型社会公益事业创设,将南通从一个偏僻落后的小城打造成全国平民教育和地方自治的范例。以至于梁启超称南通为“中国最进步的城市”;日本人内山完造称南通是一座“理想的文化城市”;当代城建学家吴良镛惊叹它为“近代中国第一城”。受张謇影响,20世纪初的南通,名流云集,群贤毕至。

可以说,在张謇之前,没有人想过南通可以变成这样,除了他,也没有人有能力实现这一蓝图。张謇感悟最深的是,“一个人办一县事,要有一省的眼光,办一省事,要有一国之眼光,办一国事,要有世界的眼光”,终其一生,他都在践行这一点。

遗憾落幕

然而,因为累年将盈利全部用于公益慈善事业,大生纱厂深受所累。而随着年龄渐长,张謇愈发急于实现心中抱负,在投资上开始急躁冒进。短短几年里,他接连新建了六个大型纱厂,进一步加大了大生的负担。到1921年,大生对外负债已达400万两。

祸不单行。1922年,持续走红的棉纱市场突然转向,棉贵纱贱,棉纺织业危机席卷全国,大生集团迎来骤然下行的转折点。70岁的张謇再次行动,多方筹集资金,但终未成功。

也是在这一年,战火再起。直奉战争导致大生失去了东北市场。而此时,“一战”结束,日、美、英等国缓过气来开始加紧向中国倾销商品、输入资本。到1924年,江浙之战和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战火一直烧到了长江口,同年天灾不断,各种原材料大涨,为大生集团带来又一次致命打击。无论在原料供应、生产设备还是产品销路上,大生集团均陷入困境,最终无力回天,宣告破产。

人生中的最后四年,张謇是在沮丧和愁苦中渡过的。1926年春天,他曾赋长诗以发泄心中忧愤:“太平在何时?今年待明年。呜乎覆巢之下无完卵,野老洒泪江风前。”当年夏天,张謇因病在南通逝世,陪葬品是一顶礼帽、一副眼镜、一把折扇,一粒牙齿、一束胎发。挽联是张謇自己写的,“即此粗完一生事”。

和现代大多企业家不同,纵观张謇的创业历程,其驱动力和目标均来自政治理想及社会理想。这决定了他有别于一般企业家的伟大,也在一定程度上注定了其结局。但无论如何,他的贡献都不可磨灭,实际影响也悠远绵长。在张謇的带动下,状元下海不再是奇闻——苏州的另一位状元陆润庠也创办纱厂,咸丰时期的老状元、官居礼部尚书的孙家鼐则命自己的两个儿子孙多森和孙多鑫在上海创办了我国第一家机器面粉厂。此外,张謇在实业、教育、慈善、自治等方面的理念和实践也为荣氏兄弟、卢作孚等民族企业家带来了深刻影响,而后者无一不成为新旧时代转换期企业界和社会面响当当的人物。

【附:张謇生平】

1853年7月1日出生于一个农商兼作的小户人家;

1894年高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


张孝若 可能工作过的组织/机构/部门/团队:


张孝若 可能工作过的同事:

粤ICP备17091748号-1
剧本杀复盘 剧本杀复盘 红酒 ChatGPT
澳超联赛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