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军良
在漫长教育年岁中,陶先生说出了许多教育名言,与君共勉:
养成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环节,是改进德育的重要方面。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社会最基本的单位;而家教是人生的起点;家风则是传承这个家庭、维系家庭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
国际化人才的三条标准,第一条全球化视野,第二条通晓国际化的规则,第三条具有国际领域交往和交流的能力。
建设新的课堂文化,必须努力构建平等民主,和谐共处,互动合作,自主探究的课堂氛围,赋予课堂以生命价值。要从“接受型教学”向“质疑型教学”转变,构建课堂的“审辨文化”。
我觉得未来是没有时间边界的,但研究未来学校应该是有时间边界。
从培养“感觉”开始,应当是教育的普遍规律。
本文由中国网教育频道采写,并根据《光明社教育家》、《中小学管理》、《教育圆桌》编辑整理。
陶西平先生对教育的推动实实在在看得见
文|中国教育报记者 刘华蓉
很多校长和老师回忆说:陶西平先生对中国教育的推动,都实实在在看得见。北京市教委原副主任罗洁回忆,2007年11月,陶西平发表《大家不同,大家都好》一文,倡导中小学要办出特色,北京市教委年底的教学工作会在稻香湖酒店举行,时任教委副主任的罗洁向大家介绍了陶先生的文章和想法,2008年,北京市开始学校特色建设。后来,全国开始学习北京,抓特色建设。担任北京市教育局长时,陶西平支持北京八中创办少儿班,开启了中国超常教育在中学领域的探索。
陶西平先生多次提出基础教育应该坚持创新,要鼓励一线校长和教师微创新。陶先生是中国教育报刊社战略咨询专家,对报刊社发展给予了诸多支持和指导。受到陶先生启发,《中国教育报》还曾经在全国发起过教育微创新案例征集活动。2007年,在参观了金沙遗址后,陶先生欣然答应担任刚刚创办的成都金沙小学名誉校长,他对校长钟樱说:中国教育最缺少的是创新,希望你们新学校多创新。此后,陶西平多次到金沙小学指导,并对更多西部学校的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今天,这所学校已经成为富有创新特色的西部最优质学校之一。
陶西平先生广受基层校长和教师的爱戴,因为他常年在中小学,和校长、教师们在一起,并总是为校长和教师的创新和进步鼓劲。去年2月,已经在病中的陶先生还发表《“四声”课堂文化》一文,充分肯定中国人民大学附小的“课堂四声”,后又写了《“四声”课堂文化 打造优质品牌学校》一文,再次赞扬鼓励人大附小的教育改革。闻听陶先生去世的消息,人大附小校长郑瑞芳和老师们一直沉浸在悲痛缅怀中。
许多幼儿园园长和老师对陶先生充满了怀念。陶先生曾多次应《中国教育报》邀请出席“中国学前教育年会”做报告并连续3年与顾明远先生共同担任大会主席。当时参加会议的园长和老师,不少人都在微信圈里对陶先生的去世进行哀悼。北京教科院早教所所长苏婧回忆说,陶先生力倡学前教育立法,直接推动了北京学前教育条例的出台。2019年10月15日,北京召开了一次园长座谈会,陶先生身体已经非常虚弱了,每天都要去医院治疗,头一天晚上说不能参加第二天的座谈会,但是第二天早上会议开始之前10来分钟,他却忽然出现在会场,坚持和园长们交流,撑着讲了半个小时,谈到幼儿习惯培养、如何理解小学化等诸多问题,勉励大家要注重解决实际问题。“撑着来”的陶先生起身,慢慢走过长廊,去医院打针的背影让与会者至今难以忘怀。
陶西平先生是中国民办教育发展的重要推动者和引路人。他曾任《民办教育促进法》起草领导小组成员,曾担任中国民办教育协会会长,并多次发表讲话、撰写文章,支持民办教育发展,他亲自支持、帮助过的民办学校更是不胜枚举。陶先生的去世在民办教育界引起震动。很多民办教育工作者在微信圈中转发陶先生去世的消息时,用了两个字:“泪奔”。
陶西平先生是国际教育的重要支持者和推动者。除了在国际舞台上推动国际教育交流,他对中学办国际部还特别关注。1947年,陶西平从南京来到北京,进入志成中学(今天的北京市35中)上学,在这里度过了两年多的时光。多年后,他经常重回这里,反复叮嘱35中国际部校长王红军和老师们:课程不能都引进别人的,国际部是否成功要看你们有没有自己的东西、自己的课程、能不能让中国学生学到自己的课程。他希望35中这样师资优秀的学校能走过引进课程这个阶段,直接进入比较、融合和本土化研发阶段,并且亲自指导做比较研究的课题。
陶西平先生对中国教育走向世界、促进国际教育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80高龄之后,仍然常年在各国奔走。日本教科文组织的负责人野口昇感谢陶先生“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民间运动的卓越领导”,说“您是我的导师,也是我的行为楷模。您不断展示智慧和成熟的风范,而且,让我从您身上也了解到了伟大的中华文化和文明”。
陶西平先生的一生,是不懈努力,推动教育实践的一生。
来源|中国教育报
追思陶西平:谢谢您,16年前那轻轻的鼓励!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5月19日上午,看到著名教育家陶西平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