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守红,区域经济学研究方向负责人,华东师范大学博士毕业,西南财经大学应用经济学博士后出站。2004年晋升教授职称。2005-2006由国家留学基金资助,到加拿大多伦多约克大学从事一年访问研究,并先后到美国迈阿密大学、纽约州立大学、英国中央兰开夏大学等多所高校进行短期学术交流,曾在中共中央党校学习。现任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城市发展研究所所长,区域经济学学科带头人,区域经济、国际贸易、企业管理专业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专业市场、城镇化和区域创新研究,主持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12项,在CSSCI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在经济科学出版社、科学出版社等出版学术专著12部。2010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兼任中国区域经济学会理事、中国城郊经济学会常务理事、国家社科基金通讯评审专家、《世界地理研究》《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等期刊编委、浙江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华东师范大学兼职教授等。
(二)学位点研究特色和优势
目前,学位点现有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国际贸易学和金融学四大研究方向,近4年来,学位点共获批国家级项目19项,其中重点项目2项;获批省部级项目32项,其中重点项目5项;发表论文150多篇,其中权威论文2篇,在SCI、SSCI、CSSCI等收录期刊及在一级期刊发表论文40多篇,出版专著共14部;累计获省部级科研奖累计6项。经过多年建设和发展,学位点形成了以下研究特色与优势:
1、形成了“义乌发展经验”和地方化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研究为核心的本地化研究特色。经过2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本学位点相继形成了包括“市场义乌”、“义乌商圈”、“义乌模式”、“义乌试点”的义乌研究四部曲以及企业再地方化、集群融资等原创性理论成果,为浙江省委省政府等各级地方政府提供多项政策咨询成果和建议,多份咨询报告先后获得中共浙江省委书记、省长等多位领导的批示,为区域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形成了以“中非经贸合作发展”研究为核心的国际化研究特色。本学位点紧紧围绕中非在贸易、投资、金融等方面的合作议题,对中非经贸关系、浙非产能合作、中非金融合作、中非跨境电子商务等方面开展深入研究,形成了特色鲜明、重点突出的中非经贸合作研究特色;获省“浙非经贸合作特别贡献奖”,主持编制《浙江省加快推进对非经贸合作行动计划(2019-2022年)》,出版国内首套《中非经贸译丛》,自2016年开始连续每年举办中非经贸论坛,发布《浙非产能合作报告》,学位点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和社会影响力不断提升。
3、形成了以新兴经济组织变迁研究为核心的新兴古典经济学超边际分析特色。近年来,学位点相关专业研究人员借鉴和运用由杨小凯创立的新兴古典经济学分析框架,将新兴古典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创造性运用到对数字经济时代乃至人工智能的时代的“互联网+”“分享经济”“网络外包”“新零售”“工匠精神”等一系列新兴经济组织的分工网络演进分析上。这一研究议题不仅拓展了新兴古典经济学的超边际分析领域和范围,而且对认识新兴经济现象提供了新颖的分析框架,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中国工业经济》《经济学动态》等高水平期刊上,受到了国内学界的广泛关注。
(三)研究生培养特色和成果
本学位点坚持立德树人这一中心环节,通过强化培养过程质量提升、在校生培养体系建设和毕业生质量改进等建设措施,促进多层次育人成效的全面提高。
1、构建形成了学术训练与经世济用实践育人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新路径。一方面,学位点高度重视通过课堂理论教育夯实研究生的学术基本功,并通过强化参与导师课题学术训练提升论文撰写等科研能力,研究生学位论文抽检优良率100%,已有晁嵩蕾、甘晨、鲁彦秋、陈丹波等多达20%的研究生考取浙江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知名高校的博士研究生。另一方面,学位点从经济学经世济民的学科特点出发,积极搭建教师服务社会的工作平台,提升就业能力和师生的社会责任感。例如,2018级研究生彭想积极参加社会实践,目前已经加入共青团中央委员会开展挂职实习。截至目前,历届研究生就业率都为100%,主要在高等学校、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业实现就业。
2、构建形成了导师学术引领与日常学术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新框架。充分发挥研究生导师的第一责任人作用,严格按照上级文件对研究生导师师德师风要求,将研究生导师的学术教育有效融入日常的科研辅导全过程;与此同时,从课程结构、课程设置、学分设置等角度,学位点在研究生课程教学计划中充分融入科研训练元素,同时也积极鼓励研究生每学期参加2次以上“人人学术报告”;此外,与经济学系教工党支部共建“师生共学共研共猜”主题活动,每年组织研究生竞赛当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提升学术研究氛围。
3、构建校内外相互协同与国内外相互结合的多层次人才协同培养体系。一方面,学位点积极与学校、学院内部的其他研究生学位培养授权点开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