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时代的普莉谢茨卡雅经常在莫斯科大剧院(Bolshoi Theatre)演出,她刚满11岁第一次在莫斯科大剧院演出了有阿萨夫•米哈伊洛维奇•梅谢列尔编导的《睡美人》(Sleeping Beauty)饰演面包屑仙女。一年后,她在一部儿童芭蕾舞剧《小仙鹳》(The Little Stork)饰演猫的角色。她在学校的第七个年头,在《帕基塔》(Paquita)饰演主角引人注目。
从1941年9月-1942年9月与他的家人疏散到斯维尔德洛夫斯克(Sverdlovsk)。在这座城市没有机会参加固定的芭蕾舞课程,她的职业生涯始于《天鹅之死》(The Dying Swan),由她的姨妈根据米歇尔•福金(Michel Fokine)编导版本复排,她明亮红色的头发非常醒目,诠释的天鹅无论是外形和在舞台上看起来都是一幅美艳的图画。她长长的手臂了,其流动性到今天看来仍然是无与伦比的。从而引人注目,原由安娜•帕夫洛娃(Anna Pavlova)所展示一个简短的著名作品,在历史上,安娜•帕夫洛娃和《天鹅之死》几乎已成了同义词,然而之后普利谢茨卡娅对于《天鹅之死》的诠释也广受热爱,后成为普莉谢茨卡雅的名片,她诠释人们视为“权威”。这与她可塑性相关的——她柔软和她的胳膊显著的柔韧性,优雅地一石激起千层浪,看似无骨。普利谢茨卡娅自己都说,跳《天鹅之死》至少三万多次。虽有这麽多次的演出,她试图在每次表演中带来不同的呈现和感受。尽管主轴是去诠释抗拒死亡的挣扎、和求生的想望,她经常即兴演出,有时视乐曲伴奏的乐器而定,大提琴和弦乐齐奏就是不同的情境,有时视当场观众的期待而定,但总是优美又痛苦,可以让观众心碎落泪的一段生命历程。普莉谢茨卡雅的跳跃非常灵活,她有技术实力的舞蹈和超凡的魅力,她被誉为“对她来说没有做不到的舞蹈技巧” 。在苏联时期,与嘉琳娜•乌兰诺娃,安娜•巴甫诺娃并称为苏联芭蕾舞史上“三大瑰宝”。
1943年,她从莫斯科芭蕾舞学校毕业后,在梅谢列尔影的响下,进入莫斯科大剧院芭蕾舞团(Bolshoi Ballet),后来随梅谢列尔训练,从一开始,普莉谢茨卡雅就是一名不一样的芭蕾舞演员。她只做了很短时间的群舞演员,轻巧又可展现爆发力的跳跃与旋转、柔软优美的手部和背部动作是她技巧中最让人津津乐道的,很快就晋升为独舞演员。在《胡桃夹子》(The Nutcracker)中饰演玛莎一角。
她追求的是最完美、最富创造性、最深刻的艺术,决不是仅仅取悦感官的娱乐。她的每一次演出都力图把新的情感和对角色的理解注入她的舞蹈,因为她真诚的爱恋着芭蕾舞中这些美好的人物。
普莉谢茨卡雅说过:“我一直跳的是古典芭蕾,但我梦想着能表演现代芭蕾,这在我年轻时是很难实现的。”当对不准演出西方现代作品、许多舞剧的排演和演出得跟着“国家的指示”进行、如“国家礼物”般地为当政权贵演出。在前苏联,几乎每个到访的外国代表团都会被安排观看普莉谢茨卡雅表演的《天鹅湖》(Swan Lake)(从她于1947年首演《天鹅湖》中最负盛名的角色奥吉塔/奥吉莉娅和《睡美人》中的奥罗拉公主(1961),30多年里,她总共表演了《天鹅湖》达800多场,普莉谢茨卡雅外回忆道:“都带他们来看芭蕾,而且几乎总是,《天鹅湖》......赫鲁晓夫总是与高贵客人坐在包厢里“,其中包括:毛泽东(Mao Zedong)和斯大林。)。但这些箝制或许局限了她的人身自由,但反而是激发艺术家追求美的自由意志的力量。就如同普莉谢茨卡雅自己说的:“在越困苦的环境中,艺术解救了她,但艺术更是每个人的救赎。”艺术家的热情和坚持下去的力量或许也是来自于广大观众支持的精神凝聚。
俄国政府与俄国人民对于艺术的爱恨情仇。过去一段日子以来,政治经济上在专政下度过,但人民对于艺术的热爱对艺术家的尊崇却一直延续着传统,1958年,她与和年轻的作曲家罗迪翁•谢德林获得艺术家的最高荣誉——"苏联人民艺术家"(People's Artist of Russia),俄国的艺术家在国家享有崇高的地位与人民的支持。
充满讽刺和矛盾的是,艺术也是铁幕时代苏联到西方展现文化国力的有效工具,艺术家在政府的控制下去演出俄国的经典古典芭蕾,一举掳获西方观众,似乎为苏联带来"文化上的胜利"或是"展现友好"的手段。然而,这些艺术家确没有行动与艺术创作的自由,艺术的展现也往往受限于意识型态。
尽管她得到赞誉,然而,莫斯科大剧院管理层对普莉谢茨卡雅不及时培养。当时苏联的反犹太复国主义运动的气氛, 她的家庭在斯大林时代被清除,加上她个性张扬,目中无人,使得这位天赋出众的年轻犹太人舞蹈家,加入莫斯科大剧院16年之久,得不到随莫斯科大剧院出国演出的机会。1956年,在莫斯科举行的一次音乐会上演出《天鹅湖》,获得一些国家领导人的关注和尊重,这是她职业生涯中最有力的表演之一。
在那些年里,在美苏冷战期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