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袁眨巴了一下眼睛,拉了拉我,当我蹲下身来,小袁立马凑到我的耳朵旁说:“老师,我如果错了,不丢脸吧?”听到小袁的话,我一愣,不会画?上一节课清楚地研究了角的大小和两边张开的大小。不过看到一脸诚实的小袁,我笑着说:“课堂上做错了题是正常的,不会就学啊。”
听到我的话,小袁松了一口气,开始行动,把他画的直角两条边都擦短了一点点,怯怯地问:“现在这个角就比直角小了吧?”还没有等到我说话,下面的孩子又吼道:“不对不对,还是直角!”
看到着急的小袁,我走过去,拍拍他的肩膀,轻轻地跟他说:“你刚刚只是把两条边变短了,角度没有变!”他似乎明白了,急忙说:“擦掉这一条边,往下画一点,让它两边张开得小一点就可以了。” “角的大小只和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重新画好后,小袁自信地问道:“现在这个角比直角小,对吧!”全班掌声响起!伴着掌声,小袁高兴地回到了自己的位置上。
从那以后,我在课堂上总能看到小袁专注的表情、高举的小手和流露出的自信。从此,我经常提醒自己,要慎重地对待孩子们在课堂上出现的“状况”,尊重孩子的认知,尊重孩子的个性发展,维护孩子的尊严。因为我知道,教育不仅是锦上添花,更是雪中送炭!
2.以体态为媒,传递教师的教导之意
人的成长并不仅仅是知识技能的积累,更重要的是精神和灵魂的成长,需要“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追逐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在教学中,我用一个微笑、一次眼神、一个动作,以体态为媒介,传递出对孩子的鼓励、赞赏、宽容、亲近……在我的课堂上,教师不再高高在上,而是走下讲台,成为孩子中的一员,或前或后,或左或右,为孩子鼓掌加油,合唱着一曲“你是快乐的”“我是幸福的”!
学生经常和家长说:“卿老师的眼神会说话,当教室里有人开小差时,老师的眼神会提醒我们马上坐直;当我们回答问题错误时 ,卿老师眼里闪烁着鼓励,告诉我们没关系;当我们回答正确时,卿老师眼里满是表扬,让我们无比开心……”
3.以技术为媒,唤醒学生的学习激情
数学本身是一门抽象化、概念化的学科。如果教师能将这些抽象化的知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转变成生活中熟悉、生动的画面,那必然能唤醒学生的学习激情。
例如,在教学“秒的认识”一课中,基于“秒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我利用课件引导学生用眼看秒针的运动,用耳听秒针走动的声音,感知一秒的长短,发现1秒的特点——“短”“快”,进而思考“1秒钟可以做哪些事呢”,再用点下头、拍下手、眨一下眼睛、吹一口气等活动演绎一秒,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学生对一秒的体验变得真实而清晰。
同时,为了巩固学习成果,全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让课件中的“闹钟宝宝”和孩子们一起做游戏。孩子们在当 “小闹钟”的过程中,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体验,不断借助表象加深对秒的认知,锻炼了对较短时间的估计能力。游戏后,我让学生静静地欣赏一段音乐, 让学生在有意和无意中,加深对秒准确的体验,形成数学能力。
4.以文本为媒,让数学课堂情趣盎然
教学设计不能只单单地追求学生知识的获取,而是要让学生感受数学内在的情趣、魅力。
例如,在思维训练课 “神奇的数字1”时,我问自己,数字“1”的教学怎样设计才能让孩子们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当天下午,孩子们的绘画课让我想到了办法。
就低段的孩子而言,他们学习知识、理解问题都离不开直观的感受。“画画”可以成为他们解决问题的钥匙,帮他们打开那扇知识的大门。所以,我设计了“我是小画家”的教学实践课,让孩子们画一画自己心中的“1”。
孩子的创造力是无限的:有的画一个苹果,有的画一栋房子,有的画一双鞋子……孩子们用自己的画,简单、直观、形象并清楚地展现了真实的思维过程,形成了个性化的、多样性的理解,让数学课堂变得情趣盎然。我庆幸教学前对文本的大胆设计、教学时的果断“放手”,让孩子感受到了数学的真正魅力。
运数养智,
让学生畅游知识的海洋
就自身发展来说,数学始终是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一门科学。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是一个复杂多维的连续递进的过程,需要潜移默化地进行教育,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唤醒学生发展的内力,使之在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发展实践智慧。
为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运数养智:让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加强数学与现实的联系,将数学问题与实际情境联系在一起,着力解决现实问题,获得发展性学力;让学生运用数学方法,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经历和体验数学,在尝试、探索、讨论、感受中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更好地内化知识,切实解决数学问题,不断夯实数学学科素养;让学生运用数学思维,增强数学的逻辑性、趣味性,在实践活动和数学问题解决中逐渐培养创新意识和科学态度,培养数学实践应用能力。
1.运用数学知识,滋养学生灵性
数学是人们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而数学问题就产生于生活之中。学生学数学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数学知识,解释数学原理,解决数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