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杜威让我学习从哲学的角度来思考教育的本质,但杜威无法解决“数学抽象化的本质”与“实践”二者的冲突,于是我转向荷兰数学家、数学教育家弗莱登塔尔。2013年开始深入数学内部,从数学的本质与发展中研究初中数学教学。

2004-2013十年间为学校培养出学科骨干1人、教研组长3人(现在浦东2人、徐汇1人)、科研主任1人(现在徐汇区)。2013年指导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研究2013年指导教师20余人次获区级课题论文类奖项,执笔学校课题获区课题成果二等奖。

一路走来,我体会到了一线教师做科研的艰辛,也享受到了基础教育科研的学术魅力。科研,并不神秘;学术,就在我身边。

【新的团队,再次出发】

2013年8月,我从农村学校调入南汇二中,在二中学校领导和数学组同仁的大力支持下,形成自己的学科研究方向。2014年春正式加入“课例研究课程化工坊”,在团队伙伴的帮助下,2014年10月立项成功以“再创造”理论为指导的区、市级课题。作为“工坊”大团队下的小分队负责人,我努力践行团队“蜂房式”共同体的建设理念,团结身边的教研组、备课组教师,一年半不到的时间,在课题研究、课程开发等方面均取得可喜进展。以下跟大家分享“再创造”数学团队的课题中期报告,相信再次出发的路途上,我和我的小伙伴还会收获更多的学术幸福感。

促进初中生思维发展的数学学习方式优化研究

中期报告(节选)

上海市南汇第二中学 张丽芝

一、在传统与变革之间的迷茫与困惑

1.东西方数学教育的中间地带

目前国际数学教育两大中心,一个是美国,一个是荷兰的弗赖登塔尔研究中心。研究东西方数学教育,这二者具有代表性。杜威作为教育哲学家,他的理论直指教育的本质。然而这种理念在中国遭遇权威的质疑,认为“熟能生巧”是最佳数学教育模式。二者之间是否存在平衡点?杜威理论缺少对“数学学科本质”的研究,荷兰数学家、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实现教育哲学与数学本质的沟通。弗赖登塔尔与杜威有许多共通之处:他反对将培养数学家作为根本目标,教育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知识,主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关注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关注创造能力的培养。此外,不是每一次改革都能成功,而成功的改革应该建立在审慎的研究基础之上。欧美“新数运动”的失败值得改革者认真地研究。

2.学与教的困惑

从一节评选课的录像分析中,我们发现如下问题:“满堂问”式数学教学是不是会使学生丧失提问与独立思考的习惯,而被动地被老师的问题牵着走?对于以“思维”为主要目标的数学课程中每分钟3个问题的速度叠加下去,学生又会对这节课留下怎样的印象?重点突出了吗?难点解决了吗?

当“课堂教学转型”与“翻转课堂”逐渐成为教育发展的方向,佐滕学倡导的“静悄悄的革命”正深入人心。回顾那些曾经的教育改革:上个世纪育才中学的八字教学法、卢促衡的自学辅导教学、邱学华的尝试教学。而在本轮的新的教改之中,静安后茶馆教学、洋思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杜郎口模式等,无不提倡教师的教要在学生的学之后,学生能学懂、学会的知识教师则不必教,要老师把课堂还给学生,甚至限定了老师一节课讲的时间的上限以强制的措施限制老师的讲,然而这种变革又遇权威的质疑。


杜威 可能工作过的组织/机构/部门/团队:


杜威 可能工作过的同事:

粤ICP备17091748号-1
剧本杀复盘 剧本杀复盘 红酒 ChatGPT
澳超联赛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