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德海,男, 1963年生,博士,研究员(二级),博士生导师。

现主要从事大气动力学,海洋动力学和气候动力学的研究工作,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数十篇,专著两部. 在国际上原创性地提出和建立了大气阻塞和北大西洋涛动(NAO)等低频模态形成的行星尺度波与天气尺度波相互作用的非线性多尺度相互作用统一理论模型(简称UNMI模型),并在国际顶尖刊物上发表了一系列论文(Dyn. Atmos. Ocean., 2000; J. Atmos. Sci., 2005b-e,2006, 2007a-c,, 2008a-b,2010a-b, 2011, 2012a-c, 2014; 2015a-c; 2018a-b, 2019)为阻塞,NAO和PNA问题的解决开辟了一条新路。基于该理论模式所提出的经向位涡(PV)梯度的大小是联系北极和中纬度的桥梁,它为理论上研究阻塞, NAO,PNA与北极海冰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揭示极寒天气产生的原因打开了一扇窗。

UNMI模式的特点和发现:

(1)采用了尺度分离假设:在天气尺度涡与阻塞,NAO和PNA等纬向尺度分离假设下,可以建立起天气尺度涡与阻塞,NAO等之间的联系,并得到了大尺度和天气尺度耦合的PV方程。

(2)提出了天气尺度涡可以分解为前期存在的天气尺度涡(preexisting synoptic-scale eddies)和变形的涡(deformed eddies)。阻塞,NAO和PNA距平的变化可以由前期天气尺度涡所强迫的NSL方程来描述,而变形的天气尺度涡主要描述wave breaking和冷(暖)空气的南(北)移动,它对阻塞的维持作用不大,这质疑了前人所提出的阻塞涡拉伸(eddy straining) 理论的正确性。NSL方程的解描述了阻塞,NAO和PNA的增长和衰减的10-20天时间尺度变化。

(3)阻塞,NAO和PNA的频散性和非线性主要由背景场的位涡梯度(PVy)的大小来决定。通过PVy的改变,阻塞,NAO和PNA可以与北极增暖或海冰融化联系起来。

学习和工作经历:

1982年9月-1985年7月,成都气象学院 (现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系,本科学习。

1985年9月-1988年9月,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硕士研究生。

1988年9月-1997年5月,成都气象学院气象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员(1995年)。

1997年5月-2002年10月,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环境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

2002年10月-2003年10月,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物理系,访问教授。

2003年10月-2007年10月,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2007年10月-2008年1月,香港城市大学,访问教授。

2008年1月-2010年11月,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2015年4月-2015年5月,美国纽约州立大学Albany分校,访问教授。

2016年9月-2016年10月,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访问教授。

2017年4月-2017年5月,德国汉堡大学,访问教授。

2017年10月-2017年11月,美国纽约州立大学Albany分校,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访问教授。

2010年11月-至今,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主持的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全球气候变化下北半球低频模态的演变特征和机理以及与极端天气事件之间的关系”, 2015-2019年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全球变暖停滞中的大气遥相关过程和多尺度海气相互作用”, 2016-2021年

主要的研究领域:

一.大气动力学:

(1)非线性多尺度相互作用理论的发展及其在阻塞和北大西洋振荡(NAO)动力学中的应用。

(2) 阻塞和NAO在北极海冰融化(增暖)和中纬度极端天气联系中的作用。

二.海洋动力学:

(1)大洋西边界流(黑潮延伸体和湾流)中的非线性多尺度相互作用理论。

(2)PDO, IPO和AMO等在北极海冰融化和全球增暖停滞中的作用。

学术团体兼职: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编委。

以下国际刊物的审稿人:

<>, <>, <>, <>, << Climate Dynamics>>, <>, <>,<>, <>, <>, <>等。

1999年后部分代表性国际论文(SCI):

(64)


罗德海 可能工作过的组织/机构/部门/团队:


罗德海 可能工作过的同事:

粤ICP备17091748号-1
剧本杀复盘 剧本杀复盘 红酒 ChatG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