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人物 徐元植人物简介
Posted 2022-04-05 磁共振
篇首语: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知名人物 徐元植人物简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徐元植
徐元植,物理化学家。长期从事过渡金属配合物的结构与性能研究,尤其是在过渡金属配合物的电子顺磁共振波谱学研究方面,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知名度。
徐元植,1933年5月4日生于浙江省永嘉县城(今温州市鹿城区)的一个中医家庭。他是独生子,父亲对他管教很严,5岁时就考入康乐小学。后考入瓯海中学(今温州四中)。1946年转入永嘉县立中学(今温州二中),1951年高中毕业考入北京大学化学工程系。1952年因院系调整转入清华大学石油工程系。1953年成立北京石油学院(今石油大学),随之转入石油及天然气炼制工程系。1955年毕业,应届分配到中国科学院石油研究所(1962年改名为“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工作。
徐元植于1965年春下乡搞四清。1966年4月,又被派到石家庄化肥厂。“文化大革命”初下放到工厂劳动。1970年1月作为“五七战士”下放到辽宁省复县泡崖公社,当年5月全家回到温州农村落户。同年10月被温州市借调到工厂,后来又被借调到研究所工作。直到1980年1月全家离开温州到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报到,方才结束了长达10年的下放生涯。
1979年初,本来已决定调浙江大学化学系任教。一个偶然的机会出差福州,当时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所长、卢嘉锡教授设家宴招待他,邀请他到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工作。卢老??席情深义重的恳谈,使他动摇了调浙江大学任教的初衷。经过卢老的努力,于1980年1月调入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工作。
作为浙江人,他仍然希望回到浙江工作。四年后,在当时的浙江大学校长、杨士林教授关怀和帮助下,于1984年8月调浙江大学化学系任教。他首先为浙大以及相关的兄弟院校的教师举办了两期“电子顺磁共振波谱学”讲习班。同时为研究生开出“催化化学”、“磁共振波谱学”、“仪器分析”、“高等结构化学”、“化学动力学”以及“超分子化学与分子工程学”等课程;为本科生讲“物理化学”、“量子化学”和“催化原理”等课程。同时开展“低维桥联过渡金属配合物的结构和性能研究”,并两次获得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迄今为止,已为国家培养了19名硕士、11名博士。
恩师的哺育
由于家庭的影响,徐元植本来准备学医。高中时代的化学老师缪天成先生(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工系,曾任化工部高级工程师)和杨学德先生(毕业于燕京大学化工系,曾任温州化工厂总工程师)对他的勉励和影响,使他终于改学医为学化工。
大学时代的物理化学老师,傅鹰教授对徐元植后来的学术生涯有很大影响。他是班上少数几位物化成绩优异而受到傅老钟爱的学生之一。深厚的师生感情使他在毕业后仍与老师保持联系。70年代初(文化大革命期间),曾三度借出差之便到北京去看望傅老。当时傅老孤身一人生活环境极差,师生见面时仍然畅谈与物理化学有关的话题。1973年初第三次去看望傅老时,傅老激动地说:“在这种时候还有你这个老学生来看我,陪我说说话,使我得到很大安慰”。没想到,这句话竟成为永别的遗言。
在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工作期间,徐元植得到??长、物理化学家张大煜教授的谆谆教诲,受益匪浅。张所长的道德风范、学术作风和治学态度,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哺育着年轻??代成长。张所长要求从事物化专业工作的年轻人,每三年要通读一遍“Glasstone”(这是一本在50年代风靡一时的、由S.Glasstone编著长达1300多页的“物理化学”英文教科书)。这对他后来的成长有很大的影响。
在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工作期间,卢嘉锡教授在学术思想、治学态度等各方面对他的影响,以及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帮助,使他很快又能重新适应科学院的基础研究工作。在论文的英文文稿发出之前,卢老总是不厌其烦地逐字逐句加以修改,使他荒废了十几年的英文水平得以很快提高。就是在卢嘉锡教授积极倡导开展原子簇化学研究的学术思想影响下,他投向多核桥联配合物的结构与性能研究,为他后来向低维、有序、高级结构分子聚集体的研究方向发展奠定了基础。
所以,他常对学生说:一个人的成长是与他所处的环境(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有关的,其中影响最大的往往是老师。老师对学生的影响主要还不是通过在黑板前的说教,而是师生相处时的潜移默化。
坚持在电子顺磁共振(EPR)研究领域中奋斗
1959年底,全国处于大跃进后的调整时期,大连化物所成立了自由基化学研究室。所长要徐元植担任自由基检测组的题目负责人,而检测自由基最有力的工具,莫过于电子顺磁共振(EPR)波谱仪了。当时只能从采购元器件做起,加工、安装调试全得自己动手,更何况还要学习如何解析图谱。这对于从来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