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0年上海“最美科技工作者”名单上,何晓明显得有些“低调”。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一研究所总体部主任、国防重点型号项目总设计师、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这一长串头衔,还是看不清他的工作内容。实际上,我国电子侦察装备许多技术突破,背后都有他的身影。

从黑龙江到黄浦江

何晓明是黑龙江人。他报考大学时,电子工程专业十分热门,人才缺口大,录取分数高,他顺应时代潮流,填报南京理工大学电子工程专业。1999年,何晓明大学毕业。当时,电子工程毕业生是就业市场的“香饽饽”,何晓明的同学多选择民营企业提供的高薪工作,从事科技研发的屈指可数。何晓明深知,国防技术买不来,只能靠自主研发,于是他来到上海,加入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一研究所,20余年初心不改,“我的工作履历很简单,一直都在这里”。

在上海工作20余年,何晓明带领团队突破多项技术难点,他本人先后获得“上海市领军人才”等荣誉。

从“地上”到“天上”

何晓明回忆刚工作时,同事们都在桌上手工画图纸,归档资料都是手刻的,字迹非常工整,现在全自动化。20余年来,工艺设计、技术手段、科研条件等都在改进提升,以前做一个型号可能要十年,现在两三年就能做好。高效率的背后是科研人员的辛苦付出。

为了掌握第一手资料,研发团队常常要登上飞机,在试飞中调试系统。2001年,何晓明第一次参加外场测试,还是新人的他有些不适应艰苦工作环境,“一天下来,身上能抖出几两土”。如今,何晓明带领年轻的研发团队,东进西出,转战南北,从酷暑到严寒,参与多个型号试飞。

新项目的外场试飞试验往往充满未知风险,试飞人员在4000米高空缺氧环境下,常出现晕机现象,呕吐到无法正常工作,甚至还经历过飞机失控的生死考验。为了准确验证系统性能,何晓明不仅要提前研究试飞方法,制定合理航路,同时也是参与试飞次数最多的人。每次试飞,他都带头在飞行任务单上签字。

从“小何”到“老何”

刚进单位时,何晓明负责信号处理工作,历任模块负责人、分机负责人,再发展到自己带团队。以前同事称呼他为“小何”,后来逐渐变成“老何”。这个过程中,许多前辈的事迹鼓舞着他。何晓明讲了件令他印象深刻的事:尽管实验所用的电器标有电容数值,前辈还是要求他在使用前自己测算电容,因为标定范围有一定误差,但实验结果要十分精确,老一辈研究者认真严谨的精神,值得学习和传承。

目前,何晓明所带的团队平均年龄30岁出头,在他看来,这届年轻人并不像很多人认为的那样不能吃苦。他和这些年轻人相处融洽,鼓励年轻人做力所能及的事。何晓明的团队一直很稳定,大家团结一心攻克一个个难题。过去前辈的光芒照耀着何晓明,现在他变成那个举火把的人,将爱国敬业、不畏艰险的科研精神传递下去。


何晓明 可能工作过的组织/机构/部门/团队:


何晓明 可能工作过的同事:

粤ICP备17091748号-1
剧本杀复盘 剧本杀复盘 红酒 ChatGPT
澳超联赛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