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工

著名美术评论家

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中国工笔画是一门十分成熟的画种,并进入现代的高等教育体系,有相关的基础课程和话语体系,最重要的是有着丰厚的历史沉积,如笔法系统、设色系统以及相关的图式。特别是21世纪后又进入发展的高峰期,在近几届全国美展中几乎形成绝对的发展优势。在这么一种繁荣的局面中,我们是否应该看到其隐含的危机?或者说,中国工笔画的发展所面对的不是本体的规范性问题或边界问题,而是如何突破各种限制,寻求新的发展的可能性。在学科发展问题上,如果说岩彩画所面临的任务还是“建构”,那么,工笔画所面对的问题就是“解构”。谈论中国工笔画发展的“解构”问题,可以从两方面分析。第一,语言的分化。任何一门学科发展到一定程度都会出现这一问题,是学科范式的分解所导致的。是专业的细化或精致化,在中国绘画的源头,是全因素的整体构成,而走到现当代,分离了却提出“重生”或“清源”,也有再造之义。第二,分化之后的发展趋势如何:第一种倾向是采用微观视角,第二种倾向是追求线条本身的视觉张力,第三种倾向是绘画图像的观念化,第四种倾向就是工笔画的写意化。这四种发展倾向都体现为非学科化的学术趋向,即非中心化与非本体化,有一种离散的力,向边缘发展。在这一发展过程中,我注意到一个共通的现象,即“问题化”。即画家在绘画创作过程中遇到了什么问题,他想到了什么,他还想到了解决的方法,他付诸实践了。提出问题本身就是对事物的一种敲打,对某种既成观念的质疑,就具有一种分解的力介入对象,使其分崩离析。问题化是有针对性的,可不断引发讨论,其学术性也增强了。

主持人 尚辉

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主任

《美术》杂志主编、社长、博士生导师

感谢郑工先生用最短的时间讲了容量最大的理论性探索,谈到了当代中国工笔画发展的解构倾向,尤其谈到了工笔和重彩分离的问题,尤其谈到了分化的微观的视角、线描的独立,以及图像的观念化等等。我觉得郑工先生的发言对我们探讨当代工笔画发展极富有启发性。


郑工 可能工作过的组织/机构/部门/团队:


郑工 可能工作过的同事:

粤ICP备17091748号-1
剧本杀复盘 剧本杀复盘 红酒 ChatG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