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童林闯荡江湖,靠的就是这手绝活儿,他永远可以比敌人快,迅速转到敌人的身后找到破绽一掌干掉对手。这就是成年累月的笨功夫。 所以我的观点是,没有天赋肯定是不行,但光靠天赋也肯定是不行的。
一个编剧,没办法混过去的
编剧第一重要的事儿就是屁股要坐得住椅子,光坐住还不行,要瞬间专注于写作本身,纵使周边很嘈杂心也得静得下来沉得下去。我工作室有个徒弟问我说,我怎么才能快速进步。
我跟他说没有办法快速进步,这只能量变到质变,你认认真真的写到300万字,自然你就会对小品的构成、全剧的结构、人物的塑造、情节的张弛等等关于剧本方面的把控能力有一个不小的飞跃。 一个编剧只要拿一个习作来,专业人士可以很快看出ta到底写过没写过,写过多久,经验值到哪儿。
因为我自己也做导演,所以我经常讽刺地说,一个导演可能突然在现场不会拍了,对这一场毫无感觉。甚至他就根本不会拍。没关系,他可以演过去。因为其他所有事都有专业人士帮着完成,你只要自己不乱阵脚就能过得去。当然这是一句玩笑话,好导演可以对作品文本有一个巨大的提升和解构。
我要说的是什么呢? 一个编剧,没办法混过去的,白纸黑字就摆在那里,你有多大能量值经验值都显而易见。所以做一个合格的编剧,除了修炼内功甚至用拙劲去学习基本功没有更好的办法。
刚才提到了,成为编剧的第一件事是坐下来写。不要觉得写剧本是一个非常神圣的事儿,不敢写,这事儿和写小说写故事没什么区别,不要去顾忌格式,更不要去顾忌规矩。
编剧不要去看理论书?
先跑个题——我一直有一个观点,编剧不要去看理论书。这我在我的微博里面说过很多次。为什么呢?——
比如我的这篇微博:
“ 真正的理论不是让你按图索骥,而是提纲挈领在美学上做一个总结。但每个人对于这个总结的理解可能千差万别,这样的理论才能推动戏剧的新发展。一句“贵曲忌直”,道尽了中国戏剧的美学,更是中国人根深蒂固的生存理念。但你可以有很多理解去形成自己的审美和方法论。从而指导自己的每一个实践过程。”
理论书看多了有什么问题会出现呢?最常见的问题就是一知半解的情况下满脑子都是理论,比如说我在微博提到过的这件事——
跟人谈剧本会经常听到很多专业名词,年龄越小的编剧名词越多,都是麦基惹的祸,可怕的是他们在用一个模式套来构思。其实 戏剧理论对于创作来说就是灾难,剧本没有激励事件,没有,那都是他把很多剧本总结归纳做成图表给不懂的人看的。而固化思维恰恰是和创作完全相反的方向。原本A-B的事儿生倒过来了。
一个创作者在做一个剧本的时候,没有人想,哎呀我现在需要一个激励事件了,不行我得转高潮了,坏了我的刺激不太够。。。这简直不能想象。写作剧本和写作小说一样,需要全情投入,心无旁骛是起码的要求。
一个电视剧从梗概到分集再到剧本,不算修改,整体大概要55万字的量(剧本50万字左右)。一个电影从梗概到分场再到剧本,不算修改,整体大概要5万字的量(剧本3万字左右)。 在漫长的写作过程中如果你总是去想我这样是不是符合理论要求,是不是规范,这样对不对啊,那剧本没有写完人就废了。进行性精神分裂是肯定的了。
理论只是一个提纲挈领的东西,引领或者说总结美学,如果你想提高美学修养可以去读读,但那些所谓速成教材,比如说多少天教会你写剧本什么的,实在没有读的必要。我甚至觉得那种书连信都不要信。如果看本书就会写剧本了,还要戏剧学院干嘛?
编剧是一门手艺 而不单单指一个职业
说到戏剧学院,其实也有一个残酷的事实摆在这里的。学编剧的那个专业叫戏剧文学系,一个本科班25人的配置,毕业有两个人从事专职写作就已经很不错了。我说的是没有单位没有公司只靠写作来收入的那种职业编剧。这就是专业院校的成材率。所以可以想见,看理论书的作用有多大?
有很多人关心如何成为一个编剧,想知道成为编剧的途径。我想你们已经看了太多这样的文字,比如说需要有一个师父带着什么的。但我真的不觉得这是一定的。编剧作为一个职业需要有很高的专业性,需要经验的不断积累,需要读书量和看片量和不断学习的过程。
但我的观点是,一家之言不必认真,职业编剧是职业编剧,这是对编剧的一个狭义的定义。而从广义上说,但编剧其实是一个动词。它是一门手艺。而不单单指一个职业。
任何人,通过方法,都可以做编剧
表演的三大流派是斯坦尼体系,布莱希特体系和梅兰芳体系。在二战后慢慢发展出了很多新的流派和体系,他们用新的观点来解释了表演这回事。其中,波兰著名导演和戏剧家格洛托夫斯基(他的生平简历请百度)曾经有一个著名的观点,就是,人人都可以做演员。
每个人身上都有表演的天赋,只是有的人开发出来了,有的人没有开发出来。他有一套专门的训练体系来培养演员。这套体系粗略地说是和我们现有的苏联斯坦尼体系殊途同归的。使用的是完全不同的方法。这里我们只是为了阐明我的观点,关于格洛托夫斯基这事儿就不展开了,有兴趣的可以找一本叫《迈向质朴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