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捷

科技成果转化还须强力推动

CT机、核磁共振仪,这些高科技的尖端医疗设备,为疾病的前期确诊提供了技术支持。然而,在国内医院里,这些设备上大多贴的是GE、飞利浦、西门子的名牌。

“国外的长期投入和政策保障才实现了技术突破和技术转移,最终产生了规模应用。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我们追上了国际科技创新的步伐,现在需要突破的就是科技成果的规模转化。”市政协委员、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田捷对记者说。半小时前,他还在同仁医院洽谈新一代光学分子影像设备的合作事项。

在应用类研究所工作的田捷,把高端医疗设备的技术成果转化作为自己的使命。在他的办公室里,挂着一幅“提升国际影响,形成产业应用”的标语,在他眼里,科研人员不仅要拿出国际尖端的研发成果,更要肩负起一种使命——促成研发成果的转移转化。

作为“全国十大科技前沿人物”、科技部“973计划”分子影像相关项目首席科学家,田捷在分子影像学领域做了大量的科研工作,他的“小动物多模态光学分子影像成像方法与系统”获得2010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与学术奖项相比,田捷更看重技术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北京的资源多、市场大,在本地寻求技术转化应该是不错的选择,但跑市场,办审批,一路下来,他对北京科技成果转化的大氛围与政策障碍有了切肤之感。田捷直言,当下一些政府部门的不作为,束缚着科技成果转化的脚步,尽管自主知识产权的光学分子影像仪已在301医院试用,但要拿到销售许可证还有很多的手续和周折。

田捷认为,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北京市在政策扶持和引导方面的力度还不够。他举例说,深圳的“孔雀计划”对于引进的世界一流团队给予最高8000万元的专项资助;广东的“创新科研团队专项计划”科研经费一次性拨付,方便科学家们迅速高效地启动实验室建设。

目前,由田捷主持的下一代影像技术转化大都在外省市开展合作。动物的光学分子影像技术转化在广东落地,致力于人体光学分子影像技术转化的公司在安徽组建。田捷说,很多外省市对于促成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性非常高,在项目评估和引进方面设立有专项政策、资金支持。“相比之下,北京的积极性和推动力较弱,整体计划和措施还不够,孵化器的水平也有待提高。”

“希望北京市的政策能够为国家级的科研成果转化开绿灯,这也是打造科技创新中心的题中应有之义。”田捷说,国家级院所拿了国家的科研经费,做出了国际认可的科技研发成果,申请了专利保护,在成果转化阶段更需要政策上的保障和引导。北京要打造科技创新中心,应进一步加大科技转移力度,加速科技北京进程。


田捷 可能工作过的组织/机构/部门/团队:


田捷 可能工作过的同事:

粤ICP备17091748号-1
剧本杀复盘 剧本杀复盘 红酒 ChatG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