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宏松
欧盟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
刘宏松,男,四川泸州人,1980年7月生,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与外交事务研究院研究员、欧盟研究中心副主任。1998年考入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就读国际政治专业本科,2002年6月毕业,获法学学士学位。同年9月起,在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连续攻读国际关系专业硕士和博士学位。2008年1月毕业,获法学博士学位。2009年,入选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晨光计划”。2011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项目1项,其他省部级项目2项。
联系方式:
通讯地址:上海市大连西路550号,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与外交事务研究院,200083
联系电话:021-35372682(办)
E-mail:hongsongl@hotmail.com
研究兴趣:
国际组织、全球治理、欧盟与国际组织、中国与国际组织
主要科研成果:
1. 发表论文
“跨国社会运动:设置外交政策议程”,载肖佳灵、唐贤兴主编:《大国外交:决策•过程•挑战》(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研究论丛第二辑),时事出版社2003年版;
“跨国社会运动及其政策议程的有效性分析”,《现代国际关系》,2003年第10期;
“声誉、责任与公正:中国多边外交的三种需求”,《国际观察》,2004年第4期;
“当代反战和平运动浅析”,《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世界经济与政治》改版后作者、引文与文章类型的统计分析”,《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年第11期;
“依附论视野中的拉美区域主义”,《教学与研究》,2004年第12期;
“机制合法性与国际机制的维持”,《学术探索》,2005年第2期;
“浅析国际机制中的隐性违规现象及其理论含义”,《欧洲研究》,2005年第3期;
“新帝国主义论及其理论缺失”,《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民主政治、民众心理与两次大战间欧洲国际秩序的解体”,《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国际组织与非传统性公共安全问题的国际治理”,《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卡尔•曼海姆的乌托邦思想解读”,《德国研究》,2006年第1期;
“东亚经济一体化的约束条件及其当前模式选择”,《亚太经济》,2006年第3期;
“国际组织的自主性行为:两种理论视角及其比较”,《外交评论》,2006年第3期,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国际政治》2006年第10期全文转载;
“对国家参与国际制度的另一种理性主义解释”,《国际论坛》,2006年第5期;
“《世界贸易宪法》书评”,《香港社会科学学报》,2006年冬季卷;
“霸权国对多边主义制度的有限参与——以美国参与东盟地区论坛为例”,《外交评论》,2007年第4期;
“试析核不扩散机制的长久维持”,《国际政治研究》,2008年第4期;
“防扩散安全倡议的局限与困境:非正式国际机制的视角”,《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8年第6期;
“正式与非正式国际机制的概念辨析”,《欧洲研究》,2009年第3期;
“中国参与非正式国际制度:以APEC和ARF为例“,《国际展望》,2009年第1期;
“多边出口控制机制的局限与困境:非正式国际机制的视角”,《国际政治研究》,2009年第3期;
“中国的国际组织外交:态度、行为与成效”,《国际观察》,2009年第6期;
“非正式国际机制与全球福利”,《国际观察》,2010年第4期;
“中国在国际治理中的责任承担:行为表现与实践成效”,《社会科学》,2010年第10期。
“非正式国际机制的形式选择”,《世界经济与政治》,2010年第10期,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2年第4期转载。
“立法部门影响国家承诺可信性的逻辑”,《国外社会科学》,2010年第5期。
“中国对WTO规则的遵守:一项综合评估”,《教学与研究》,2011年第11期。
“中国在WTO多哈回合谈判中的倡议行为探析”,《国际观察》,2012年第3期。
“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改革倡议:基于WTO多哈回合谈判与G20进程的分析“,《国际展望》,2012年第5期;
“中国和平发展能否成功的三大标志“,《国际观察》,2012年第5期。
2. 出版著作:
刘宏松:《国际防扩散体系中的非正式机制》(专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
武心波等著:《大国国际组织外交比较研究》(参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
莉莎•马丁著:《民主国家的承诺:立法部门与国际合作》(译著),刘宏松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
安特科维茨•库珀等著:《全球治理中的新兴国家:来自海利根达姆进程的经验》(参与翻译),史明涛、马骏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Prof. Dr. LIU Hongsong, is professor o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