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工程大学副教授赵岩发言

哈尔滨工程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赵岩副教授,对苏老师在哈工程大学的教学和工作的情况做了汇报。他指出,2011年70岁高龄的苏老师来到北国冰城哈尔滨,在推动哈尔滨工程大学社会学学科建设与发展,搭建哈尔滨工程大学社会学师生与社会学界的交流平台,都做出了巨大贡献。在网络平台上推出的《社会学理论》慕课吸引了众多关注,反响强烈。苏老师每年都坚持指导学生,与后学密切交流,每每忆及夏日与苏老师讨论学术与生活,伴着师母的蒲扇、撑起的小桌、围着转的小狗糖糖,感慨良多。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赵立玮发言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社会理论研究室主任赵立玮研究员作为苏老师的学生代表发言,讲述了他眼中“老师”的形象。因为入门较晚,所以老师呈现给他的是晚年慈祥的形象;因在北京的缘故,与老师交流非常密切,可以说是亲如父子。基于这样的情感,每当想到苏老师临走之时没有留下任何一句话,距离80岁生日仅差3天,心中都万分悲痛。谈到苏老师的学术成就时,他认为《国外社会学》对于社会学理论人才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国内社会学界的社会理论人才多数都与苏老师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师生关系;苏老师个人对于韦伯的研究也注定是中国社会学界不可磨灭的理论成果。因此他的离去,是社会理论界的重大损失。他指出,苏老师的《理性化及其限制》是在条件非常有限的情况进行的,即使是这样,他对于韦伯的理解也经得住时间的考验。而苏老师后期的研究,基本上是转向了韦伯的中国研究,探讨的是中国文明的问题,这一转向是注入了他非常深刻的思考。或许,缅怀老师最好的方式是追随他的学术理想,也会在后续进行一些其他活动,以寄托对于老师的哀思。

由于追思会时间限制,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樊平研究员发来书面发言稿表达对于苏国勋离世的哀思。樊平研究员也曾在理论研究室工作过一段时间,参与过《国外社会学》的编辑工作,对于苏老师在学问上的严谨深有体会。他指出,在总结苏老师的贡献时,需要大的分类,重要的方面不宜缺位和遗漏;另外,在事业中找先生的位置,而不是,在先生的位置上找事业。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研究院沈红研究员追忆了苏老师和社会学的求真时代,她的石门坎研究曾受益于苏老师指导,深知他对经验研究的重视,体会他引导沉浸于田野的学生理论思考的过程。去掉光环,苏老师的人格独立与灵魂纯粹对于今天学术界非常珍贵,共同缅怀一份不寻常的持守。

参与此次追思会的还有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陈婴婴研究员、吴小英研究员、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副总编童根兴,以及南开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等机构的学者,社会理论研究室何蓉、陈涛、李荣荣、何莹、科研处副处长傅学军、办公室吕红新、魏晓雷、负责老干部工作的周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社会学系的硕博士研究生等参加了追思会,共同表达了对苏国勋先生逝世的哀悼之情。“每一个社会时代都需要有自己的伟大人物”,先生的道德文章和嘉言懿行将不断感召着学人。


赵岩 可能工作过的组织/机构/部门/团队:


赵岩 可能工作过的同事:

粤ICP备17091748号-1
剧本杀复盘 剧本杀复盘 红酒 ChatGPT
澳超联赛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