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托夫人的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传达了中国人移民美国后的困境。当然这部小说描写了黑人奴隶悲惨的命运,它的翻译者林纾等人,建议把该书当做理解同胞们悲惨现状的纪实文章来读。其次向中国国内传达中国移民受到排斥这一讯息的,是戊戌变法的中心人物梁启超。他在1903年为增加见闻远渡美国,翌年出版了《新大陆游记》。梁启超在书中详细介绍了中国人受到排斥的经过,批评人种歧视违反了美国《独立宣言》的理念。虽然他认为抵抗运动也应讲究文明,但如果抵制美货运动实现的话,将“成为国民对外思想发达的先驱”。
最初点燃抵制美货运动导火索的是孕育了众多美国移民的广东。广东籍的墨西哥华侨在上海的美国大使馆前示威自杀后,广东各地举行追悼集会,抵制运动扩大。运动扩大到上海、天津,上海的商人团体也达成一致不购买美国商品。
镇压义和团立功而成为直隶总督的袁世凯,期望美国出面调停收回日俄战争战场的东北地区,害怕与美关系恶化而试图中断抵制运动。同年(1905年),持续了大约一千年的官吏录用考试—科举制度被废除,精英们被切断了仕途,开始思考“为何而学”的新意义。于是他们提出“为国”这一民族主义口号,寻求作为知识分子而被认同。
美国经济的景气增加了美国商品的进口,抵制运动未能取得成果便结束了。在中国移民限制法的期限延长问题上,也未能使美国做出更多的让步。但是,通过这场运动,中国首次在救助海外同胞的目标下,实际感受到作为一个近代国家的整体性。知识分子们通过变法运动摸索着的、下层民众通过义和团运动吐露出的民族主义,终于清晰地显现出轮廓。以学生等知识分子为中心呼吁抵制运动这一形式,在之后的中国民族主义运动中也被长期继承下来。
一百年前的日本留学热
20世纪初的这批日本留学生中,包括不少以后领导中国的优秀人物。中国近代文学之父鲁迅(原名周树人)就是其中一名,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的周恩来也曾经留学日本。变法运动的领导人梁启超等人曾在日本活动,革命派的孙文也在东京成立了中国同盟会等,日本可以说是中国新时代的摇篮。
日本比起广东和外国租界,地处更为遥远的东亚世界的边境,更能保有使中国重生的能量。然而当时的中国留学生们,与当代的留学生一样对日本的习惯感受到了文化冲击。“留学生来的时候是亲日派,回国的时候是反日派”,这种现象现在仍多存在于亚洲留学生当中,不得不说其根源深厚。
派遣留学生与日本冲击
中国向日本派遣留学生始于甲午战争后的1896年。日本被选为留学国家的最大理由是,为引进欧洲的学问、技术而以日本的经验为参考。而且,清朝由于义和团战争的失败而难以维持体制,而日本公布大日本帝国宪法确立了立宪君主制,比起采用共和制的欧美各国更能够放心地派送留学生。随着科举制度的废除,留学取得的学位逐渐可以替代科举获得的功名。
来到日本的留学生,由于日本和中国生活习惯的差异受到了冲击。首先他们不能忍受的是日本饭菜。然而中国留学生最感到惊讶的是日本传统中保留的古代中国习俗“唐代遗风”,与欧洲文化融合的近代日本的风貌。首先他们印象深刻的是,中国古典中才能见到的食(现代汉语为吃)、饮(喝)、犬(狗)等汉字在日本日常使用,街角到处可见春秋时代“吴”国命名的“吴”服屋,似乎穿越时空回到了古代。特别是对于不满清朝统治的汉族知识分子们而言,保留了“260年前的我大汉民族”的传统的和服(他们起码这么想),成为煽起他们反满情绪的绝好材料。另外,对接触到日本近代的一面的留学生来说,对女子教育所代表的国民教育的普及感到新鲜。有的留学生感叹“欢笑”着在街上行走的女学生,比起缠足在家闭门不出的中国女子仿佛昭示着女性已走向社会。日本到处都有小学,义务教育就学率之高震惊了清朝的考察团。
为寻找改革出路来到日本的留学生们,和尊重中国传统文化的日本人之间经常发生冲突。“对孔子感到失望才来到日本,又要去参拜,有一段时间心情很别扭。”
留学生的反清与反日
中国留学生通过日本生活的经验接触近代价值,痛感到有必要改变中国。他们首先做的便是剪掉被外国人嘲讽为“猪尾巴”的发辫。对很多留学生来说,发辫象征着中国的落后,如果换成行动方便的发型,日本式的富国强兵就有可能得以实现。然而,清朝对于留学生剪去发辫的行动感到不快。甚至警惕他们转向于革命运动,开始通过日本政府来取缔留学生。
日清两国政府的态度将留学生逼上了反体制的方向。日俄战争的影响更坚定了他们反清、反日的决心。1904年爆发的日俄战争,是围绕朝鲜半岛和中国东北三省权益而引起的战争。1903年4月,留学生们在东京成立了拒俄义勇军,抗议义和团战争时出兵的俄军霸占东北地区。得到日本公使通报的清政府认为该运动是革命派策划的,解散了上海、北京召开的反俄集会。留学生由此认识到清朝毫无前途,转身投向革命。很多日本人把眼睁睁看着国土成为战场而标榜“局外中立”、束手无策的清朝被看做“东亚病夫”,用对中国留学生傲慢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