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范秀峰

不久前,在华北某地,一场高科技演习正在紧张地进行。随着指挥员果断的命令:“目标瞄准!锁定!发射!”一枚地对空导弹呼啸而出,在划出一道美丽的弧线后将高速飞行的靶机精准地击落。见此情景,坐在指挥台上的将军们不约而同地热烈鼓掌。此刻,谁也没注意到,坐在后台的总设计师席吉虎热泪涌出了眼眶,因为它标志着这种世界上最先进的地对空导弹的研制终于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1986年,19岁的席吉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解放军导弹学院,四年后被分配到北京军区空军导弹某旅。就在席吉虎分配到部队不久,赶上了中央军委决定派团出国引进先进防空武器,作为技术尖子,他有幸成为这个代表团的成员之一。

听到这个消息,席吉虎激动万分,同时感到了巨大的压力与责任。他深知,这项耗资较大的武器如果出了差错,无疑是对国家和人民的犯罪!激动加上责任感激起了席吉虎内心无限的斗志。在国外的半年学习中,人们看到的席吉虎不仅仅是一个勤奋认真的小伙子,更是一个充满使命感的拼命三郎:他除了看书、研究图纸、组装零件就是讨教、思索与演算,一天十几个小时的超负荷学习成了他惟一的生活内容,导弹成了他惟一的心理寄托。他严谨的态度不但感动了同行们,就连一向以严谨认真而著称的外国专家们也对他肃然起敬,纷纷惊叹:中国人努力起来的程度真是叫人不可想像,不可思异!

然而过度的用眼和劳累使席吉虎的一只眼睛严重受伤,中国的领队怕席吉虎的眼睛会恶化,于是让他回国修养。此时的席吉虎也想躺下来休息,也担心自己的眼睛,但是这个机会对于深爱着导弹的他来讲实在是太难得了。他拒绝回国,而是在就近的医院治疗。在住院期间,他仍坚持用脑子不停地回想、心算、设想各种学习问题。重新归队后,他经过几天的努力就补习好了被落下的课程。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最后由挑剔的外国专家拟出的三项考试(兵器理论、实际操作、装备维护)中,席吉虎以全部满分的成绩傲视群雄。

导弹终于引进了国门,根据合同规定,在武器的装备期,外国专家将为中方做18个月的技术指导。席吉虎深知这18个月将是自己“学习走路”的关键时期,作为外国专家的助手,他陪了专家就陪导弹,将自己所有的精力全部用来消化专家的技术。经过18个月的不懈努力,席吉虎成了该导弹技术方面屈指可数的青年权威。1994年后,犹如他的名字给人的感觉一样,他怀着一颗虎胆开始了自己的研究生涯。

在现代战争中,导弹已成为衡量胜负的天平上一颗越来越重的砝码,尤其是先进的地对空导弹,它不但可以为己方打造一副金钟罩,更可以对敌方的目标进行点穴式的致命攻击,因而成为各国军队的宠儿。对于现阶段面临各种复杂问题尤其是统一问题的中国来讲,拥有先进的地对空导弹并且形成战斗力无疑是极为迫切和必要的。怎样能让这件奇兵利刃为我所用呢?席吉虎心中明白:只有将其充分消化吸收并且国产化!于是,他带领一帮志同道合的年轻人又投入了将导弹国产化的研制中。这种世界上最先进的导弹,任何一个技术图纸都可以铺满若干个篮球场,要将其所有技术完全自学吸收实在不易!

然而,困难,总是在勇敢者面前退却;成功,总是在无畏者面前实现。席吉虎一方面将自己所学的技术和与外国专家交流时学到的经验结合起来,创造性地编写了各种专业教材、练习大纲、问题指南和使用手册,另外还联合其他人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创新、尝试。这期间,他将导弹装了又拆,拆了又装,以至于他几乎可以闭上眼睛都可以将任何一个小得直径不到1cm的零件摸得一清二楚。

在席吉虎的研制过程中,有两件事最让他记忆犹新:第一件是老团长、老政委为了让自己能够安心搞科研,两个人骑着自行车在八九月的北京为他争取一套住房和他爱人的安置问题,整整跑了两个月;第二件是1999年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炸,这件事使他感到莫大的耻辱。每当想起这两件事,感激之情和愤慨之情都会让他热血沸腾,也使他在科研中充满了斗志与动力,同时也让他憋了一口气,一定要让自己的导弹打出中国人在世界上的威风。

机会终于降临在他身上。在科技大练兵的各项演习中,由席吉虎主持研制的地对空导弹精度极高,大出风头,超乎想像的理想状态不但让所有评审专家为之赞叹,就连席吉虎本人也为之惊讶不已。经评审,该导弹不但继承了外国导弹的所有优点,在导航技术方面和火控技术方面甚至有所超越,已居于世界领先水平。在随后进行的八项新兵器试验和四次大型军事演习中,席吉虎的导弹从未“缺席”,而且每次都以“一级棒”的高水平发挥给人以惊喜。现在该型号导弹已成为未来中国地对空防御和进攻的首选武器,中国导弹的队伍中又多了一件锋利的“撒手锏”。(责任编辑:成晓明)

【关闭窗口】


范秀峰 可能工作过的组织/机构/部门/团队:


范秀峰 可能工作过的同事:

粤ICP备17091748号-1
剧本杀复盘 剧本杀复盘 红酒 ChatGPT
澳超联赛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