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问: 由云龙此番上京,是为参加“会试”,还是求学于“京师大学堂”?语焉不详。

说明:“府试”为县府主考(初级),考中者为“秀才”。“乡试”为省府主考(中级),考中者为“举人”。“会试”为朝廷主考(高级) ,考中者为“进士”。唐宋之后加“殿试”,为皇帝主考,最佳者为“状元”。历朝历代,称谓不一,但等级是相同的。而未经“府试”考中“秀才”者,是不能参加“乡试”的,更别说考中“举人”。

光绪二十八年(1902) ,二十六岁

十一月,由昆明出发往北京求学次年(1903) ,入京师大学读书。

次年(1903) ,入京师大学读书。

由云龙《北征日记》,作者从昆明出发,经“辰沅水道”至汉口,转陆路经河南、河北,抵京。作者沿途不废诗书考证,探访名胜古迹。

解读:“京师大学堂”, 即现今北京大学之前身。成立于1898年。而有关的酝酿筹议,则从1896年就开始了。当时不仅有朝臣奏请,还有来华外国友人的谏言,极力阐释成立京师大学堂的必要性。光绪帝由此下令:筹办大学堂。又:“辰沅水道”,即从云南至贵州、经洞庭、汉口、金陵,抵达京城的一条水多陆少的古道。

疑问:“不废诗书考证” 一句,语法是否有误?

说明: 由云龙光绪二十八年(1902) 进京,主要目的不是求学,而是参加次年、即1903年的“癸卯会试”。因“会试”不第,才转入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学习的。

光绪三十二年(1906) ,三十岁

京师大学堂师范馆毕业。因成绩优等,按制奖“中书”头衔

据民国云南省政府秘书处档案“(由云龙) 京师大学堂师范馆毕业,优等,复奖给举人中书科中书,义务期满以主事遇缺即补。”又载“光绪三十二年十月二十九日,由云龙禀请总理云南高等学堂,筹给归资及购书费。”

解读:京师大学堂附设的“师范馆”,即现今的北京师范大学之前身,是1902年创立的。因清政府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惨败,被迫签订屈辱的《马关条约》后,有识之士痛感时局之危,遂起救亡图存之心,以开办新学培养教育人才。

疑问: 当时各省督府对于进京“会试”或求学的学子,会给予一定的舟车费。但“购书费”一说,似有唐突。除非由云龙之父兄,与官府颇有渊源,否则断无可能。

说明:“中书”官阶约为从七品,职能通常是主官辅佐,为基层官员编制之一。一般负责典章法令的编修、撰拟、记载、翻译、缮写等工作。“中书”或由举人考授,或由皇帝特赐。若进士经殿试后,便由内阁任用,也可充任乡试主考官。由云龙的“举人中书科中书”,属候补官职。

光绪三十三年(1907) ,三十一岁

云南当局给官费供其游学日本。后因著《东游日记》

据云贵总督兼云南巡抚丁振铎于“光绪三十二年十月二十三日批解银两给天顺祥商,为在京肄业师范生由云龙赴日游学旅费”。

由云龙《东游日记.小序》称,光绪三十二年,日本在东京上野公园召开“劝学博览会”。 值作者毕业,以“中书”散官无职,遂请学部获准,前往日本参会游览。此年二月十八日从天津乘船往日本。五月初一日返国,历时三个多月。

解读:由云龙“前往日本参会游览”,最多只能算是游学,而非留学。很多文章把他的日本之行,称为留学,显然是错误的。

疑问: 在上一段里说的是“京师大学堂师范馆毕业”,而这段的引文则是“肄业”;毕业和肄业,是两回事,怎么可以同篇共存?

说明:“天顺祥商”,是云南红顶商人王炽创办的钱庄(商号)之一,遍及全国多个省市,类似现在的民办银行,可以办理汇兑存取等款项业务。

光绪三十四年(1908) ,三十二岁

任云南省会两级师范学堂教员、教务长

据民国云南省政府秘书处档案“(由云龙) 历充省会两级师范学堂教员教务长”。另据光绪三十四年十一月初三云南提学使司行文称:“京师大学堂毕业生由云龙、伍作琳,效力义务年限,应以到差之日起算。”

补充:光绪三十四年(1908),由云龙曾在昆明与钱用中、赵式铭等人创办《云南日报》,并任编辑和撰稿人,致力于发展云南报业。

解读: 由云龙以“举人中书科中书”的从七品身份,最初的差事只是“师范学堂教员、教务长”,可见当时用人制度之严格。

疑问: 在此前后,由云龙是否婚配、有无子女?

说明: 由云龙三十二岁才得以工作,可见科举制度害人不浅。


由云龙 可能工作过的组织/机构/部门/团队:


由云龙 可能工作过的同事:

粤ICP备17091748号-1
剧本杀复盘 剧本杀复盘 红酒 ChatG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