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健初、靳锡庚、严爽、王进喜等老一辈石油英雄赋予了玉门石油人“艰苦奋斗、无私奉献、自强不息”的基因,不管沙侵油蚀还是岁月风尘,传统和灵魂不变。

70多年前,在民族危亡之际,在穷塞绝域之地,石油开拓者来到茫茫戈壁,当他们在测绘图上填写出“老君庙”这个地名后,轰隆隆的钻机打破了大漠的寂静,戈壁上架起了一座座简易帐篷,挖出了高矮不一的窑洞,一群群口音各不相同的石油创业者从祖国的四面八方聚集到这块土地上,他们的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在这片荒无人烟的戈壁为中国建成一个油田。老一辈石油人凭着“安下心、扎下根,不出油、不死心”的壮志豪情,在不具备居住条件的地方,以舍我其谁的英雄气概战天斗地,为新中国摘掉贫油国的“帽子”、实现独立自主的强国梦奉献了全部。他们那种“天当房,地当床”的艰苦创业精神不会泯灭;他们那种流血、流汗甚至牺牲的无私奉献精神不会泯灭;他们那种“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豪迈气概不会泯灭;他们为祖国、为人民创建的功绩不会泯灭。他们当中,王进喜的名字也永远会被石油人铭记。

1923年,出生于甘肃玉门的王进喜,少年时代过着异常贫苦的日子。1950年,王进喜通过考核成为玉门油田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第一代钻井工人,师从开创中国冬季打井先河的钻井队队长、被誉为“祁连山下的冬青树”的全国劳动模范郭孟和,练就了过硬的钻井本领。王进喜先后担任司钻、队长职务。1954年,在勘探白杨河油田的“战场”上,王进喜带领的贝乌5队首次实现钻机整体搬家,创造了中国钻井史上“当天搬家、当天开钻”的纪录。1958年9月,在“大战白杨河”的勘探实践中,王进喜带领贝乌5队创出“月进尺5009米”的全国钻井纪录,贝乌5队被命名为“钢铁钻井队”,王进喜被誉为“钻井闯将”。时至今日,王进喜“钻透祁连山,标杆插上祁连山”的豪迈誓言仍激励着玉门儿女。1960年,松辽盆地拉开勘探开发序幕,玉门油田精锐骨干力量纷纷请愿前往大庆,王进喜带领钻井队前往大庆支援开发建设。他以“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豪迈气概,组织队伍“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体现出异乎常人的顽强意志和冲天干劲。为制服井喷,他用身体搅拌泥浆;为加快生产,他没日没夜盯在井场……“铁人”之称由此而来。新中国成立40周年时,中共中央组织部把王进喜、雷锋、焦裕禄、史来贺和钱学森5人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在群众中享有威望的共产党员的优秀代表”。世纪之交,王进喜被列入“百年中国十大人物”,载入中华民族的光辉史册。他为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立下了不朽功勋,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铁人”精神。

“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要把中国贫油的‘帽子’甩到太平洋里去!”……穿越半个多世纪的历史时空,这个声音依然雄壮铿锵,这份情怀依然感天动地。如今,虽然我们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好了,但是玉门石油创业者的精神没有丢,迎难而上、为国争光的主旋律仍在唱响。我们这一代玉门石油人依然坚守着这片热土,沿着先辈的足迹奋勇向前。2016年,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前夕,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大力弘扬以“苦干实干”“三老四严”为核心的石油精神,凝聚新时期干事创业的精神力量。“石油精神”不仅是对石油石化企业精神及优良传统的高度概括和凝练升华,也是整个石油队伍“敢打硬仗、勇创一流”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玉门油田是中国石油工业的“摇篮”,玉门精神是“石油精神”的源头,玉门精神和“铁人”精神一脉相承。

在玉门井下,可以随时感受到新时期的“铁人”精神,在钻修井、压裂施工现场,在荒漠戈壁、祁连山脉……钻井工人无惧高温严寒和风霜雨露,24小时坚守岗位,哪怕泥浆和井水喷淋全身;压裂施工现场的“战士”克服重重困难,不断提高工作精度、缩短作业流程时间;驻外施工的小伙子在高强度、高压力环境下连续工作几个月,负责调度的同事一年光手机就用坏了3部……

事业有传人,精神有传承,玉门油田芳华依旧。79年的时光长河里,玉门油田有英雄走过,也有更多的平凡人。无论是如涓涓细流的漫长坚守,还是惊天动地的辉煌瞬间,所迸发出的令人震撼的力量,讲述的都是不变的精神追求和对信念的坚守。


孙健初 可能工作过的组织/机构/部门/团队:


孙健初 可能工作过的同事:

粤ICP备17091748号-1
剧本杀复盘 剧本杀复盘 红酒 ChatG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