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楠
讲师。中国人民大学和西蒙菲莎大学联合培养博士。曾任央视新闻评论部记者、编导、主编,搜狐网新闻视频部高级主编,腾讯谷雨特约撰稿人,今日头条媒体合作部导师。主要研究领域:视听传播、乡村传播、智能传播、媒介社会学。发表论文《自我、异化与行动者网络:农民自媒体视觉生产的文化主体性》、Fieldstudy refreshes rural communication research等20余篇。出版著作《新闻撞武侠:央视评论部新闻创作秘笈》《有一种基因叫理想:央视评论部那人那事》等3部,参与项目“中国电视新闻史”“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危机研究”等3项。
一、学术期刊上发表的论文:
英文:
1. Fieldstudy refreshes rural communication research, Chinese Social Sciences Today, July2018.
2. Public Cultural Services in Rural China: A Case study of the Historical Changes and Continuities in Jinyun Cultural Centre (1949-2017), IAMCR, June2018.
中文:
1. 自我、异化与行动者网络:农民自媒体视觉生产的文化主体性。现代传播,2019年第7期。
2. 扶贫脱贫语境下视觉文化传播的多元主体和参与式行动。当代传播,2019年第4期。
3.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三农”主体话语生产与实践建构。甘肃社会科学,2019年第5期。
4. 融媒时代扶贫传播:基于乡村价值的行动者网络。中国出版,2019年第19期。
5. 乡村振兴背景下社会底层群体的传播。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4期。
6. 扶贫语境下多元传播网络的互动、赋能与共同体建构。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5期。(此文被新华文摘,2020年第2期辑录)
7. 话语聚合与媒介行动:网络直播主流议题的舆论格局再塑。青年记者,2020年第22期。
8. 智能时代电视新闻评论的守正创新。现代视听,2020年第6期。
9. 恪守专业精神从“明镜”到“明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部分节目的抗疫报道分析。新闻战线,2020年第6期。
10. 公共文化传播与乡村文化生成新路径:以浙江省缙云县为例。教育传媒研究,2019年第3期。
11. 春节返乡类视频直播审视。青年记者,2019年第6期。
12. 扶贫类节目的模式创新与价值建构。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1月10日。
13. 从走转改到脱贫攻坚:新闻工作者的基层意识和记者角色。青年记者,2018年第24期。
14. 新工人“另类媒介”文化的想象与突围。长江文艺评论,2018年第4期。
15. 学者返乡催生乡村传播研究新范式。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7月19日。
16. 弹幕文化:“虚拟在场”的象征性抵抗与话语权错觉。长江文艺评论,2017年第6期。
17. 新战略、新融合、新技术:2016国外广播电视发展与未来趋势。中国广播,2017年第2期。
18. 缙云县乡村春晚的启示。长江文艺评论,2017年第1期。
19. 试析电视时评节目的七种策略:以<新闻1+1>为例。电视研究(专刊),2012年1月。
20. 论电视新闻节目的十种开篇策略。电视研究(专刊),2011年10月。
二、专著:
1. 专著《新闻撞武侠:央视评论部新闻创作秘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出版。
2. 专著《有一种基因叫理想:央视评论部那人那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出版。
3. 专著《寻找白岩松:讲述新闻人自己的故事》,中信出版社2019年出版。
三、科研项目:
1. 国家出版基金项目课题《中国电视新闻史》,参与人。2017-2019。
2. 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项目《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危机研究》,编号:17XNQJ09,参与人。2016-2018。
3.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重大舆情和突发事件舆论引导机制创新及应对策略研究》,编号:20ZDA059,参与人。2020-2022。
四、奖励荣誉:
1. 个人获得2019年第七届范敬宜新闻教育奖学子奖;
2. 论文获得2019年《中国青年研究》P95平台征文奖;
3. 论文获得2019年“人民网奖学金优秀论文奖”;
4. 个人两次获得人大学业奖学金一等奖;
5. 节目《让法治成为一种信仰》,获得第二十五届中国新闻奖电视评论二等奖;
6. 节目《羌笛在震后吹响》,获得2018年“国家民委抗震好新闻奖”;
7. 汶川地震节目《生死不离》,获得2018年央视新闻中心特等奖,多期节目获得央视新闻中心各类奖项;个人多次获得央视新闻评论部“先进个人”称号;
8. 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