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岁的沃尔什在岸边等待卡梅隆出舱。1960年,美国海军中校沃尔什和瑞士海洋摄影家皮卡德曾完成同一壮举,他们停留了20分钟。而这次,卡梅隆在700个LED灯泡的照射下,肉眼观察了这片宛若外星表面的空间3小时,并进行了拍摄和样本搜集。但卡梅隆的目的显然不仅仅是为了破记录,他在出水后说:“我不知道我们还会下潜多少次,但是我们的目标是尽可能多地探索这个未知世界。”
自从15岁那年,在美国纽约布法罗的一个泳池里获得了水肺潜水证书之后,卡梅隆于42年间在海里待了3万多个小时,有过逾72次深海潜水经历,其中33次的目标是泰坦尼克号的沉船遗址。“大海如此丰富多彩,众多神奇的生物生活其中。比起我们的想象力,自然的想象力完全没有边界。”在一次演讲中,他这样谈及自己对大海的热爱,“我想,至今我对大海的了解还是很少,但我对海洋的好奇却一直延续着。”
“我也将我对潜水的热爱和电影融合在了一起”,卡梅隆一直把这份对大自然的好奇心,作为其电影创作的灵感源泉。相对于他的潜水探险事业,电影导演似乎只是副业。
1
那个在校车上看科幻小说、用自制潜水艇把老鼠送到河底的小子
就像很多传记作者喜爱的名人一样,詹姆斯·卡梅隆的早年生活不同凡响且充满预示性。1954年,卡梅隆出生在加拿大奥兰多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其父是一个电气工程师,而母亲是一个艺术家,似乎他一生下来就注定会具有工程和艺术两方面的才华。
读书期间,卡梅隆总是喜欢跑到树林、草丛中捕捉一些小动物,并将之制作成标本,放在实验室的显微镜下观察。工程方面,他曾制造过一个足以在地面上留下弹坑的抛石机,以及用一艘自制的潜水艇把一只老鼠送到了尼亚加拉河底。
对科幻和自然的热爱,伴随着卡梅隆这一代人的成长。上世纪60年代,人类活动的范围随着科技的发展而扩大,美国人登上了月球,也抵达了马里亚纳海沟。卡梅隆和他的同龄人通过电视,开始看到世界不同的地方、不同的生物。
“我是看科幻小说长大的。高中时,我连坐校车上下学时都在读着科幻小说。这些书将我带到另一个世界,满足了我无止境的好奇。”卡梅隆这样描述自己的早年经历,“我总是试图认知这个世界,想找到它可能的边界。”
另一方面,每当卡梅隆看完小说,故事中的影像就会在他脑海中不断放映。于是,他开始把自己想象画下来,数学课本的背面都是外星人、机器人、飞船……14岁时,他看到了大师斯坦利·库布里克的《2001太空奥德赛》,他意识到可以用光影技术来表现自己的想象力,也是从那时候开始,他用父亲的8mm摄影机开始拍摄一些小短片。
“对科幻小说的不断接触让我想到:外星人不一定生存在外太空,他们很有可能就生活在我们星球上。”15岁那年,卡梅隆决定成为一名潜水员,但他所生活的地方离最近的海也有6英里远。这并没有成为他实现梦想的障碍。他的父亲,在边境对岸的美国纽约州布法罗找到了一个潜水培训班,两年后,卡氏举家搬到美国东海岸旁的加州。
2
用“计算机生成动画”,立电影特技新里程碑
内心的爱好一直是指引卡梅隆的最高坐标。中学毕业后,卡梅隆被一所大学的物理系录取,但是嫌课程无聊的他很快就自动退学,跑去干起了自觉有趣的机械修理工作。有很长一段时间,他的主业是给别人开卡车赚钱。
1977年,23岁的卡梅隆看到乔治·卢卡斯的经典科幻影片《星球大战》,他激动地意识到这就是他想要创造的东西,并为之振奋。那一年,他决定将拍电影作为自己的事业。“我选择的职业是电影。我喜欢讲故事,画图画,电影看起来是最合适的工作。”
随后,从未接受过专业训练的他开始到处寻找机会成为电影人。在加州大学的图书馆里,他借阅有关光学、摄影技术的书籍和论文,并用手头的设备和自制的模型制作一部10分钟的科幻短片。最终,他获得好莱坞制片人罗杰·卡曼赏识,为卡曼工作室1980年的影片《星空大战》制作特技模型。
“我没有上大学,但是受过世界上最好的两所大学的洗礼。一个是我所看的那些电影,我从无数经典作品里学到了足够的知识;还有一个是在卡曼工作室工作的那段经历,任何人经历过那样强度的工作,都会成才的。”回顾自己的事业历程,卡梅隆这样说。
从为《星空大战》制作特技模型开始,到为《恐怖星系》担任小组导演和电影制作设计师,“特技”成为卡梅隆电影最重要的标签。
没当成职业潜水员的卡梅隆,没有忘记把自己的热爱放到银幕上。1989年,卡梅隆自编自导的第三部重量级作品《深渊》问世。这部科幻影片源自那些出现在高中生物课上的想法———石油钻井工人发现未来水下生物的故事———对海底神秘生物的描述是影片一大尝试。
为了更好地塑造深海生物,卡梅隆在《深渊》里为电影特技的发展树立了新的里程碑。首先,是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水下特技效果。卡梅隆在片中创造性地运用了各种方法表现水下奇观,它的水下特技启发了一批电影人,之后的《猎杀红色十月》、《红潮风暴》,以及《U-571》都受到了这部影片的很大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