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书华1922年9月到北大,1926年担任系主任。他曾先后讲授一年级普通物理(包括物性、热学、热力学、声学)和物理实验,二年级普通物理(包括光学、电磁学)和物理实验,三、四年级近代物理(包括离子、电子、阳射线、X光与放射学),预科一年级物理等。并为一、二年级编写了《普通物理实验讲义》第一册(1923年由北大出版)。近代物理课程,他大部分选用居里夫人在巴黎大学上课内容,已走到当时物理学前沿。他与系里各位老师通力合作,以提高学生程度:

那几年我全部的精力,都给了北大物理系。同系的几位教授也都很合作。除授课外我终日在办公室或实验室工作。一方面充实功课内容,一方面为学生准备实验室的各种实验,同时准备在讲室讲授时的指示实验。目标在提高学生程度,使学生毕业时有充分的基本知识。

按照李书华的说法,当时北大物理系本科毕业生水平比美国本科高,比硕士稍低。在他们的精心培养下,当时北大物理系也培养了不少人才,如钟盛标、王普、岳劼恒、赵广增等。

2. 物理“第一系”,开始名不副实

可惜好景不长。首先是系主任颜任光1924年休假游欧,在卡文迪许实验室再次感受到物理实验仪器的重要性,归国后不再回北大,转而从事科学仪器的生产与制造。

更为重要的是,自五四运动以来,北京教育界一直风潮不断,政府又时常拖欠薪水(甚至一年领不到5个月),两者之间相互影响激荡,致使动荡不已,教授们纷纷离职他往,北京大学自然也深受其害。南京国政府成立初期,大学区制度的试验,造成蔡元培与李石曾的派系冲突,更加剧了北大的不稳。1926年底丁燮林离开北大,参与筹建中研院物理所;1927年何育杰转任东北大学物理系主任,温毓庆也离系他就;1928年杨肇燫离开加入中研院物理所。两三年间使系主任李书华几乎成为孤家寡人,只得依靠外校兼任讲师和本校青年教师。

他回忆说,在此期间“不但不能进一步进行科学研究,即维持各门功课的照常上课,及实验室的实验照常进行,已感困难万分”。1929年,李书华也离职去主持中法大学并筹办北平研究院。夏元瑮回国救火接任主任,聘请张贻惠、文元模为教授(此时龙际云为副教授,张珮瑚为讲师)。这些人与前面一批教师相比,学术水准完全不可同日而语。教授张贻惠、文元模都是留日学生,也都未曾获得学位。夏元瑮也深知他们自身的缺陷所在,也与李书华一样大力借重清华大学的教授,吴有训(讲授近代物理及实验、X光及放射学)、萨本栋(讲授普通物理)、周培源(讲授电子论及相对论)、黄子卿(讲授热力学)等曾来系兼课。

正当北大物理系高水平师资队伍星散,教学水准受到极大损害,地位大为降低之时,其他学校的物理系却蒸蒸日上,其中最为特出是同处北京的清华大学。与一直处于风雨飘摇中的北大不一样,清华有稳定庚款作为后盾,也一直将促进中国科学发展作为己任。1929年,清华大学设立理学院,其目的除造就人才而外,还要使清华成为科学研究中心。清华物理系成立于1926年,系主任叶企孙,有教授梅贻琦,教员赵忠尧、郑衍芬,助教施汝为等。到1929年时,教授除叶企孙外,还有吴有训、萨本栋、周培源。其后,赵忠尧、任之恭等又相继加入。这一师资队伍,与北大1920-1925年最为鼎盛时期相比,其水准也高出不少。当然,清华在物理实验设备的购置与装备上,也比北大物理系精良不少。

更为重要的是,正如李书华所言,一个大学对科学的任务有三,一为科学教育,一为科学研究,一为科学应用。但他一辈物理学博士回国者,无论是胡刚复之于东南大学、饶毓泰之于南开大学、叶企孙之于清华大学物理系,都仅仅尽到了“科学教育”的工作,于其他两方面特别是科学研究毫无作为。到1930年左右,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们已经有不少科研成果在国际学术界发布,显示出科学本土化的成效,还培养出王淦昌、周同庆、施士元、冯秉铨、龚祖同等杰出学生,而北大物理系主事者还是夏元瑮、张贻惠这样的老一辈纯粹物理教育工作者。除清华而外,燕京大学、中央大学等校物理系也超过了正走下坡路的北大。北大物理系的发展到了必须改弦更张的关键时期。


李书华 可能工作过的组织/机构/部门/团队:


李书华 可能工作过的同事:

粤ICP备17091748号-1
剧本杀复盘 剧本杀复盘 红酒 ChatGPT
澳超联赛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