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南京大学文学院、江苏文学院、南京大学校友总会、南京大学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钟山》杂志社、《花城》杂志社联合主办,南京大学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南京大学重唱诗社、南京大学凝眸文学社承办的“寻根•求实•追梦——‘5•20’南京大学校友小说创作研讨会”于5月19日在南京大学仙林校区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校友作家与特邀评论家60余人与会。嘉宾们围绕精神寻根、思想求实、理想追梦等主题,考察小说百年发展的历史,探讨当下小说创作存在的问题,梳理南大校友小说创作的成就,并以此促进各届校友作家之间的友谊与交流,弘扬南大校园写作传统,增强校园文学氛围,向母校华诞献礼。
上午的开幕式由南京大学文学院党委刘重喜书记主持。南京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杨忠代表南京大学向前来参会的校友作家代表、嘉宾表示诚挚的欢迎。在致辞中,杨忠教授分别由本次会议的三个关键词“寻根”“求实”“追梦”出发,深情回顾了南京大学有关文学教育与作家培养的历史,以及百年间不断涌现的作家,高度评价了南京大学文学院立足时代、整合多方资源的扎实学风,并寄语南大文学院、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等单位着眼未来,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作家。
南京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杨忠致辞
南京大学文学院党委刘重喜书记主持
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徐兴无代表南京大学文学院对学校一直以来的支持表示衷心感谢,特别指出制度化的人才培养与校友交流是本次会议的特殊之处。江苏省作家协会党组书记汪兴国希望南大校友作家能够把更多更好的作品献给江苏的文学舞台,不断壮大“文学苏军”的队伍。江苏文学院执行院长吴俊从学理的角度阐释了“南大系作家”的概念,并提议2020年举办“南大系作家”的综合性研讨活动。校友作家代表赵本夫深情回忆了1984年在南大作家班学习的经历,他认为决定一个作家精神风貌的是文化土壤,南大校友作家在南大这片土壤上成长起来,使江苏的文学氛围更加浓厚。花城出版社总编辑程士庆用两个“三十年”总结了自己的创作与南大文学院的关系,并介绍了江苏作家与《花城》杂志之间的紧密联系。《钟山》主编贾梦玮结合自己二十余年的编辑经历,指出大学对作家的培养有不可替代之功,人文情怀、艺术素养对作家成长大有裨益。特邀评论家代表、中国小说学会副会长毕光明认为南大在文学与社会互动的研究方面所作的贡献极为突出,将南大校友作家置于江南文化背景下考察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开幕式后,举行了揭牌仪式,韩松林、程士庆、张锁庚、储福金等四位嘉宾分别为“南京大学校友小说创作文库”“南京大学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人才培养成果文库”揭牌。
揭牌仪式
上午的主题论坛由南京大学文学院张光芒教授主持,毕光明、叶兆言、储福金、王彬彬、王大进、张春晓、刘国欣等七位嘉宾分别作了主题发言。毕光明从文学地理学的角度分析了“南大系作家群”和“江南写作”的文学史意义,并倡议本次研讨会加入“反思当下文学教育”这一主题。叶兆言认为高校的作家培养机制应尽快完成从“大学出作家”向“大学出好作家”的转变。储福金的发言以“文学的船”为主题,强调了文学的主体性与包容性,指出文学作品的表现力度与其圆融程度成正比。王彬彬举例阐释了翻译语言对中国现代作家潜移默化的影响。王大进深情回忆了当年课上的一幕幕情景,认为就作家与批评家的关系层面而言,本次研讨会的召开极其必要。张春晓的发言以《致我们九十年代的武侠梦》为题,试图重返上世纪末的南大校园文学现场。80后作家刘国欣,以“取经”“升级打怪”“放下包袱”等三个关键词表达了对文学创作的独特理解。
下午的专题研讨分为“寻根与追梦:南大校友小说家创作谈专场”与“求实与鼎新:南大校友小说创作评论专场”。
第一分会场上半场由贠淑红主持。赵本夫围绕“如何评价中国当代文学”、“如何看待国际文化交流”两个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对作家来说,最重要的是找到自己、忠于内心,保持自由的灵魂和有尊严的写作。王洪岳认为高校小说应把人性的幽暗黑暗写出来,与此同时还能够让人看到希望。朱山坡提出短篇小说要具有短篇精神,短篇小说伟大之处就是给人强烈的感染力和震撼力。刘玉诚认为小说具备了想象、密度等维度才能达到一定的高度。吉小吉则提出文学创作中要特别注意那些琐碎的、细微的事物去确立文学作品与生活之间的真实性。
分组研讨第一组上半场
下半场由宋世明主持。程士庆介绍了《花城》杂志创刊四十年来的四个发展阶段,并总结出杂志一以贯之至今仍在坚持的“鼓励创新、鼓励探索”的主张。毕飞宇认为以理性方式分析小说的方式,可能会对学习小说写作、进行小说创作造成的伤害,他认为对创作来说至关重要的小说思维,绝非条分缕析。苏宁认为我们过于迫切地想和西方文学进行某种融合,反过来会对母语造成伤害,而不能达到我们自己语言的巅峰。李秋甫认为小说提供了作者和读者争夺自由度的擂台,作者应能不着痕迹地牵引读者。童海青强调小说创作的主题意蕴和内容形式,应该是要多元化、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