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酒泉7月24日电 题:从林俊德到陈德明

新华社记者李国利、王楠楠

把个人选择与国家利益紧紧相连,把人生轨迹与强军目标密切相系,是当代革命军人的人生最大追求。无疑,西北某基地研究员陈德明就是这样的一位共和国军人。

细细品读陈德明眼盯未来战场、心装打赢使命的过硬事迹,我们的眼前不禁想起4年前把生命的全部光与热都奉献给祖国的另一位军人形象——林俊德。

林俊德、陈德明——一个是参加了我国全部核试验任务,为铸就共和国的核盾牌作出了卓越贡献的著名专家;一个是参与执行数百发导弹武器飞行试验任务,殚精竭虑为提升我军新质作战能力贡献力量的科技尖兵。虽然他们的经历各异、职业有别,虽然他们的生活年代不同、工作地点相距千里,但我们依然发现他们的身上有着惊人的相似。

在他们心中,打赢胜过一切。

核试验,堪称国防科研皇冠上的明珠。上世纪50年代末,为打破核大国的核讹诈、核垄断,我国作出独立自主发展核武器的战略抉择。冲击波测量,就是研究核武器效应和确定核爆炸当量的重要手段。林俊德带着3位同事从零起步,创新攻关,最终研制出的压力自记仪,测得的数据完整准确。

反导,是战略防御的坚盾,是大国博弈的重要筹码。本世纪初,我国正式启动反导技术验证试验项目,中央军委要求首次试验“务期必成”。近千个日夜攻关,陈德明带领团队拟制了上百份试验文书,一举突破3项核心关键技术,使得我国首次陆基中段反导拦截技术试验于2010年初成功进行。他说:“如果我们的技术落后于人,国家就没有地位,军队就难打赢。”

在他们心中,使命高于生命。

2012年5月,在得知自己患重病来日无多之后,林俊德拒绝了可能导致他再也无法坐到办公桌前的延长生命的手术方案,忍着巨大的病痛继续工作,直至去世前5小时仍在办公桌前,整理交待自己手中事关国防科研重大项目的资料。即使在无意识昏迷中,他念念不忘的仍是那些至关重要的文件……

2002年,陈德明被提拔为技术室主任,在随后的几年间,他带领全体人员出色地完成了各项任务,技术室也连续多年被评为先进单位。就在别人眼中风头正劲的时刻,他却3次找到上级领导请辞主任一职。他说:“科技干部如果总是盯着名利,科研的大门早晚会对你关闭。搞科研的,只有静下心来踏踏实实干上几年、十几年、几十年,才可能有所成就。”

对于自己穷尽一生的事业,林俊德生前留下的结论相当简洁:“我这辈子只做了一件事,就是核试验,我很满意。”对于自己倾注心血所从事的工作,陈德明说:“反导技术的研究,永远在路上。”

在林俊德工作和生活的荒漠,有一种野花叫马兰。置于生命绝地仍能扎根绽放的野花,像极了数十年如一日隐姓埋名于大漠的林俊德和他的同事们:生命不息,战斗不止。

在陈德明工作和生活的旷野,有一种植物名胡杨。终年与漫漫黄沙对抗、即使死后身躯仍坚挺千年不倒的胡杨,像极了甘愿扎根戈壁奉献青春的包括陈德明在内的西北某基地官兵:矢志强军,为国砺剑。

历史一再证明,人民军队之所以无往而不胜,就在于凝聚在八一军旗下的,始终有着一批又一批像林俊德、陈德明这样有着同样理想、同样信念和同样追求的共和国军人。


林俊德 可能工作过的组织/机构/部门/团队:


林俊德 可能工作过的同事:

粤ICP备17091748号-1
剧本杀复盘 剧本杀复盘 红酒 ChatGPT
澳超联赛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