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老师对刘红梅同学报告凸显出的问题意识、理论分析与学术价值,给予了高度评价,同时也指出该研究的分析框架较为宏大、驾驭难度高,概念较多、相互关系复杂,分析维度层叠、需更精细化处理等问题。对于爱星先生的报告,俞老师高度肯定其对具体案例的精细描述,以及对问题发现的精准掌握,同时指出该项调查和问题挖掘尚有继续深入的空间。
除报告和点评外,全天会议还收到线下线上参与观众提问15人次,被提问的报告人均给予现场解答。
会议最后,由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比较政治和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长于宏源研究员做总结发言。作为唯一参加过全部三届田野调查会议的学者,于研究员先是对三届会议的议题选择作了全面回顾和比较分析,随后重点对本届会议的内容,结合学术发展史从学科建设的角度作了深入剖析。他指出,首先,从历史经验看,全球体系的形成,也伴随着全球知识网络的建立。当前世界格局正在发生着的深刻变化,也必然对区域国别研究提出变革要求,作为其重要研究方法的田野调查自然不能置身事外。从三届田野调查会议的演进来看,报告内容从最初零散、孤立、局部特征明显的个案话题,逐渐向人类学认同知识扩展,特别是本届会议的多份报告,反映出鲜明的身份认同、研究主体客体变迁的自觉意识,这促使会议内容出现质的变化。其次,就作为研究方法的田野调查而言,确定研究问题是其行动的出发点;工作目标应是补充、反驳、创新,从经验现象中看到既有理论无法解释(或相反)的部分,为决策纠偏、提醒或推动;而作业过程需要注意归纳特征、整体视角、资料选择、立场中立等操作规范。特别要提醒的是,田野调查不能脱离文献研究,而是两者间要形成相互对话和补充。最后,田野调查的未来发展有若干方向值得预期,包括增加实操性内容,强化交叉验证和争论,引入决策者(国际组织、企业、政府等)需求,重塑情景模拟,标准化结果分析研究等。
区域国别研究已成为上海外国语大学的学科体系发展特色,也是本校充分利用多语种优势对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而重点发展的优势学科方向之一。正如晋继勇副教授在开幕致辞中指出,区域国别研究需要精通目标国的语言,而且通晓目标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而田野调查则是区域国别研究的必由之路。为此,本校在政治学一级学科下面设置了区域国别研究二级学科博士点,中国海外利益研究中心成员赵裴副研究员在校内开设田野调查专题课程也已有多年。本届会议在当前条件下以线下加线上结合方式举办殊为不易,学校各部门均给予了大力支持,尤其是学院一级克服各种困难提供了充分保障;会议服务完全由本院研究生志愿者承担,他们以优异表现和敬业精神保障了各环节顺利进行,得到参会专家们的一致好评。
本校连续举办三届的区域国别研究的田野调查案例学术研讨会一直得到各界人士的热情关注和大力支持,本届会议报告参会旁听人数再创新高。但从职业身份结构看,绝大多数仍是高校师生,特别是以研究生为主;智库人员有显著增加,但总量仍较低;至于企业、政府、媒体等相关行业的专业人士,参与度仍不高,这意味着田野调查的成果转化和社会服务功能仍需进一步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