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鲁豫军区司令员杨得志,提前得到日伪军合围扫荡中心区的情报后,紧急指挥军区机关人员从范县颜村铺向外线转移,于26日下午向南越过黄河故道,脱离险境。
教三旅、南进支队及回民支队主力均转移到外线,及时跳出敌人合围圈,避免了部队的重大伤亡。“九·二七扫荡”过后,杨得志司令员特别对隐蔽战线的情报工作给予表扬。
由于情报准确及时,共产党随时掌握敌人动向,我主力部队始终掌握战略主动,打破了敌人的“铁壁合围”,彻底粉碎了敌人的“大扫荡”。敌人企图全面摧毁冀鲁豫边区抗日中心——“濮范观”根据地的阴谋始终未能得逞。
葛舒斋同志多次深入虎穴,出生入死,开展情报工作,被誉为我党隐蔽战线上的杰出战士。
呕心沥血 战时教育建功勋
1942年5月,葛舒斋调入濮县抗日民主政府民教科工作,不久改称教育科,先后任副科长、科长,负责全县的教育工作。
(濮阳党史网上的文章)
这一年,由于持续干旱,河道断流,大地龟裂,庄稼颗粒无收,再加上日军连续“大扫荡”,冀鲁豫边区进入到革命最困难时期。在极其残酷的环境下,濮县绝大多数学校处于瘫痪状态。葛舒斋同志克服重重困难,严格执行党的教育为战争服务的方针,快速地恢复、巩固、发展了教育事业,出色完成了各项工作。
首先,从全县实际出发,真正摸清全县教育现状,制定出相应的措施并认真执行。他坚持到最偏远区村学校实地考察,走村串户,同群众、老师、家长座谈,摸清学校现状和存在问题,然后汇总分析,提出了办好教育的办法。其次,合理布局学校、班级设置。积极动员离岗教师返校,由区村帮助解决教师的吃饭、住宿问题,修复已毁的校舍,动员适龄儿童入学。
不到半年,全县瘫痪、半瘫痪学校都已正常复课,基本恢复小学教育。同时,在人口密集的濮城、巩庄、古云集、高堤口、白衣阁等地设立中心小学,负责管理辖区学校。其次,在他的主持下,濮县先后举办了两期教师培训班,培训教师150多人,极大地提高了教师的政治觉悟和工作积极性。
训练班讲辩证法、唯物论,进行形势教育,编写并教会了教员很多革命歌曲和快板,如歌颂党的《北斗星》,歌颂胜利的《解放区的天》及《拥军歌》《优属歌》等。如:“叫老乡,你快去到战场上,别等鬼子来到咱家乡,老婆孩子遭了殃,才去把兵当;你别说,日本鬼子难找我,不当兵,不出钱,暂时挺安乐,没人当兵亡了国,看你怎么活!”
几年间,他几乎跑遍了全县每处小学,检查教学工作,积极同教师座谈,听取和征求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为了不给学校找麻烦,他总是自带干粮、咸菜。葛舒斋同志呕心沥血,鞠躬尽瘁,不知疲倦地工作着、操劳着!
在教学内容方面,紧紧围绕战争需要、党的中心工作和群众的实际需要,为党和军队发现培养了许多积极分子和干部。他们以学校为阵地宣传群众、发动群众,使群众的觉悟和认识有了很大提高,在几次扩大人民军队号召人民参军的活动中,报名参军者大大增加。
1945年春,根据濮县民主政府党支部书记肖村同志的指示,葛舒斋同志才正式公开共产党员身份。从此,葛舒斋同志心无旁骛,坚定信念,更加全身心投入到党的各项事业上。
(阳谷二中校史志中的记载)
殚精竭虑 黄河归故保安澜
1946年初,在全国人民的呼吁下,国民政府决定堵复1938年花园口决口,引黄河回归故道。2月,冀鲁豫解放区成立了黄河水利委员会,领导故道堤防修复工作,掀开了人民治黄的新篇章。
为了早日让黄河复归,濮县成立了黄河修防段,葛舒斋同志调任濮县黄河修防段秘书,副指挥长,协助县长、修防段主任吉建一同志完成黄河故堤复归工作。葛舒斋同志一到任,立即带领全段人员开展工作。按照行署要求,对黄河故道的耕地、村庄、房屋、人口,以及堤坝破损情况进行了调查,并将调查情况汇总后,向县委领导做了汇报。
葛舒斋同志建议,由区、村领导分片包干,全力动员,做好辖区群众搬迁工作。辖区党员、干部以身作则,带头搬迁;亲戚相帮,邻里相助,提出“天下穷苦人是一家”的口号,广泛动员。上堤(堤北)村干部动员群众分片负责,欢迎灾民搬迁,帮助其盖房修屋。与此同时,他带领工程技术人员,一丝不苟的探测以消除堤防隐患,完成测量、分工工作,确保万无一失。
4月,在濮县段黄河大堤上,召开全县复堤动员大会。会后,全县开始了修复黄河堤防的伟大工程,场面极为壮观,真个是:“肩挑手推牛车拉,拉砈打夯声震天。你追我赶齐努力,个个都是英雄汉。”
为了确保黄河安澜,不辜负县委、县政府的重托和全县人民的期望,葛舒斋同志日夜操劳,常常是连轴转。他教育大家,要牢记“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的古训,尽职尽责,严把质量关。白天,他带领全段同志按照分工到各个施工现场巡视检查,发现问题,立即整改。夜晚,召集工程技术人员开碰头会,听取汇报,研究讨论。就这样,在葛舒斋同志的带领下,修复濮县段黄河故堤这一庞大的工程,仅仅一个多月即宣告完工。
黄河濮县段复堤工程,比1947年3月15日花园口决口黄河复归故道时,整整提前了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