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堂吉诃德》中译本出版。
1981年发表的《干校六记》,已有三种英语、两种法语和一种日本译本。
1984年,她写的《老王》被选为初中教材。
1985年,她的散文集《隐身衣》出版了英语译本。
1986年,她出版《回忆我的父亲》、《回忆我的姑母》、《记钱锺书与围城》。
1992年2月,法译本《洗澡》及《乌云的金边》在巴黎出版。
1997年,杂志第5期《方五妹和她的“我老头子”》,《十月》发表。
1997年3月4日,其女钱瑗因患脊椎癌去世。
1998年12月19日,其丈夫钱锺书去世。
2001月,出版《从丙午到流亡》。
2003年,她出版作品《我们仨》。
2007年,出版《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一书
2011年,百岁老人杨绛查出患有心衰,但她依旧乐观豁达,每天读书写作从不间断,晚上一点半睡觉。
2013年7月17日,杨绛102岁生日。
2015年7月17日,杨绛先生迎来104岁生日(如按照杨绛先生自己的虚岁算法,是105岁),身体依旧很好,仍然思路清晰、精神矍铄。
2016年5月25日凌晨,杨绛在北京协和医院病逝,享年105岁。
杨绛趣事
不打扰父亲午休
有一次她拿了一本书,坐在父亲房里,大气不出,静静地翻,遇到要上厕所,或拿什么东西,也是如小猫行地,寂然无声。父亲一觉醒来,看到小天使般的杨绛默默陪侍在侧,心头一个咯噔,瞬间的温暖,岂是俚俗的一件“小棉袄”所能比拟!父亲就说:“其实我喜欢有人陪陪,只是别出声。”从此午休,都要杨绛陪。
勇敢说穿高底鞋
杨绛在北京出生,还不到100天,就跟随父母南下,移居上海,四岁,随父母重返北京,起初住在东城,房东是满族,她因此见识了梳“板板头”,穿旗袍,着高底鞋的满族妇女。她们的高底不是像上海人那样嵌在鞋后根,而是位于鞋底正中,俗称“高底鞋”,或依其形状称“花盆底”鞋、“马蹄底”鞋。满族女子穿上这种鞋,不仅身高陡增好多,而且走起路来,前倾后仰,婀娜多姿。父亲有一次问杨绛:“你长大了要不要穿这种高底鞋?”杨绛认真思索了一会,答:“要!”
懂事捡饭粒
杨绛六岁,进辟才胡同女师大附属小学读书。她中午不回家,在学校包饭。一天,小学生们正在用午餐,适逢一批客人进来参观,主陪的不是别个,正是杨绛的三姑母杨荫榆,她当时担任女高师的“学监”。贵客驾临,饭厅一片肃然,小学生们埋头吃饭,鸦雀无声。杨绛背对着门,没有看清形势,她吃得吧嗒吧嗒,面前掉了不少饭粒。三姑母见状,疾步走到她的跟前,附耳说了一句悄悄话,杨绛省悟,赶紧把饭粒捡起放进嘴里。旁边的小朋友看了,也照她的样子办。
作家杨绛的语录
1.你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
2.有了信仰,人生才有价值。
3.灵魂的美恶,不体现在肉体上。
4.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5.故人笑比中庭树,一日秋风一日疏。
6.刚开始是假装坚强,后来就真的坚强了。
7.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柞。
8.你的问题在于读的太少而想的太多。
9.希望的事,迟早会实现,但实现的希望,总是变了味的。
10.懒惰也是天生的,勤奋需自己努力,一放松就懒了。
11.灵性良心人人都有。经常凭灵性良心来克制自己,就是修养。
12.人毕竟是血肉之躯,带些缺点,更富有人情味吧。
13.丑人照镜子,总看不到自己多么丑,只看到别人所看不到的美。
14.我们从忧患中学得智慧,苦痛中炼出美德来。
15.修身——锻炼自身,是做人最根本的要求。
16.名声,活着也许对自己有用,死后只能被人利用了。
17.唯有身处卑微的人,最有机缘看到世态人情的真相。
18.在人生的道路上,如一心追逐名利权位,就没有余暇顾及其他。
19.惭愧常使人健忘,亏心和丢脸的事总是不愿记起,因此也很容易在记忆的筛眼里走漏的一干二净。
20.爱情是不由自主的,得来容易就看得容易,没得到的,或者得不到的,才觉得稀罕珍贵。
21.人能够凝练成一颗石子,潜伏见底,让时光像水一般在身上湍急而过,自己只知身在水中,不觉水流。
22.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23.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24.“我不要儿子,我要女儿──只要一个,像你的。见她之前,从未想结婚;娶她之后,我从未后悔。
25.月盈则亏,水满则溢,我们的爱情到这里就可以了,我不要它溢出来。
26.一个人不想攀高就不怕下跌,也不用倾轧排挤,可以保其天真,成其自然,潜心一志完成自己能做的事。
27.人能够凝炼成一颗石子,潜伏见底,让时光像水一般在身上湍急而过,自己只知身在水中,不觉水流。
28.人间不会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杂着烦恼和忧虑,人间也没有永远。
29.我只是一滴清水,不是肥皂水,不能吹泡泡。
30.我使劲咽住,但是我使的劲儿太大,满腔热泪把胸口挣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