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收留孤儿王宝根当司机,后来又送他去王大珩那里深造,寒暑假学生回家探亲,他说,“王宝根是孤儿,无亲可探,让他回所探亲吧。”
但在风雨飘摇的解放前夕,面对险恶的局势,他却表现出常人难以想象的刚强。
1948年,国民党政权分崩离析,南京风声鹤唳。当权者命令中央研究院各所迁往台湾。
时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的赵九章一纸电文发给当时的中央研究院院长:“八年抗战,颠沛流离,实不堪再动。”
夜夜枪声,一触即发,他始终岿然不动。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新中国有幸,留在这片土地上的岂止是赵九章,更是中国的现代气象学……
初期卫星总体组成员
其实,在上世纪30年代中期以前,我国气象学基本上是描述性的。
直到1937年,赵九章在德国柏林大学留学期间发表了一篇题为《信风带主流间的热力学》的论文,尝试将数学、物理和流体力学原理引入到气象学研究中去,中国气象学才开始有了质的变化。
这篇论文具有开创性意义。曾指导过赵九章的我国气象学家、地理学家竺可桢称其为“新中国建国以前理论气象研究方面最主要的收获”。
正是在他的推荐和支持下,还不满40周岁的赵九章当上了中央研究院气象所所长。
赵九章回国后,一直不遗余力将中国气象学引上现代化的道路——在西南联合大学教书时,他编写出我国第一本《动力气象学》讲义;
1945年,他首先提出“长波斜压不稳定”概念,成为现代天气预报的理论基础之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他与涂长望一道组建联合天气分析预报中心和联合气候资料中心,它们就是后来我国气象预报中心和气候资料中心的前身……
到了上世纪50年代初,西方国家开始利用计算机做天气预报,赵九章敏锐意识到这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便全力支持刚从国外回来的顾震潮进行这方面研究,并组织培训了一批科技人员。
当4年后我国第一台大型电子计算机研制出来后,这批人已做好了充分准备,作为首批用户在计算机上开展试验,为60年代我国正式发布数值预报奠定了基础。
施抱负 拓展“多学科”
“只要是国家需要的,他就去做。”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原党委书记吴智诚曾给赵九章当过一段时间秘书,他对赵九章的评价既简单,又充满分量。
1949年11月,中科院成立。为适应新中国建设需要,中科院对中央研究院、北平研究院等单位的研究所进行调整。
赵九章所在的气象所,加上分散在各机构的地震、地磁、物理探矿部分,一起组建了中科院地球物理所,赵九章出任所长。
那段时间,虽然百废待兴,但也百花齐放。在新中国的新研究所里,赵九章的人生抱负得以施展。
赵九章1959年应邀参加毛泽东主席召集的第十六次最高国务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