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寿春说饶毓泰对学生循循善诱,启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兴趣。他不厌其烦教导学生如何看参考书、如何记笔记,再结合讲课深入理解课程内容。对学生作业要求非常严格,一次大多数同学没有按要求做好衍射光栅光强分布图,他退回全部作业。与一般的教授上课除板书、留作业用英文外,讲课是中英文结合不同,饶毓泰上课全用英文,课堂上不讲一句汉语。他喜欢在课堂上向学生提问,给学生分数也不单凭考试卷子,而是结合平日的提问情况。

在饶毓泰、朱物华、吴大猷、周同庆、郑华炽等教授与青年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北大物理系很快就培养出一批青年才俊,诸如马仕俊、郭永怀、马大猷、虞福春等。马仕俊1935年本科毕业后,随吴大猷读研究生,后留英在剑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1940年回国任教西南联大时“已小有名气”。他对介子场理论和量子电动力学多有贡献,杨振宁就是跟随他学场论的。虞福春1936年毕业考上研究生,根据要求到中研院物理所实习一年,期满回到北平,北大已因抗战爆发而南迁,滞留北平两年之久。1939年夏天,饶毓泰资助旅费才到西南联大物理系任教,使他生命历程获得转机。在联大,与其他年轻人几年助教后就出国深造或离职他去不同,虞福春在校时间最长。

当时学生这样看待饶毓泰及其主持的物理系:饶毓泰“是一个不爱多说话的人”,“每天早上穿着整洁的西服,高跷腿儿坐在洋车上直达二院的,便是他”,“他现在是理学院院长”。“物理系的各种实验,可真是令人头疼,要把得数做到分毫不差,那简直是妄想”。“总之,理学院同学的生活是机械的、呆板的,性情也是固执的、冷酷的。正因为如此,他们没有阔少气。没有名士派头”。这述说可谓相当逼真而传神。

3. 饶毓泰与他的团队

饶毓泰认为大学从事科学研究是保持学校学术水准所必须的,因此即使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仍身体力行带领教师们从事科研,使北大及后来的三校合组的西南联大物理系科研成果非常突出,自然因此培养了大批人才。饶毓泰到北大第一年,因北大无分光学设备,仍时往北平研究院物理所与吴学蔺继续研究拉曼效应与电溶液的构造,初步工作成果曾报告于中国物理学会第二次年会。北大分光仪器购置后,该项研究继续进行。

自己科研工作而外,作为一个学术机构领导人,更重要的是领导团队在科学前沿奋进。饶毓泰到校后,将原子、分子的结构及其光谱研究作为北大物理系的主攻方向,他进行实验设施的改建与购置,扩建金工车间。从德国购进Steinheil大型摄谱仪,由英国Hilger购得一玻璃摄谱仪,一度量光线仪,一阴极光示波仪及其他相关仪器。委托吴大猷从霍普金斯大学购买高分辨率球面直径达28英尺的凹面大光栅,并为此专门建造了光栅室。饶毓泰还设计制造了磁场高达6000高斯的线圈和另一个较小的线圈。

正是在这些设施基础上,饶毓泰与他的团队短短几年间取得了非常重要的科研成就。据北大四十周年校庆统计1931-1940年北大物理系发表论文50篇,其中1933-1939年46篇。

1933年6篇,吴大猷、周同庆各两篇,饶毓泰、郑华炽各一篇。

1934年9篇,吴大猷7篇,郑华炽2篇。


沈寿春 可能工作过的组织/机构/部门/团队:


沈寿春 可能工作过的同事:

粤ICP备17091748号-1
剧本杀复盘 剧本杀复盘 红酒 ChatG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