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朱务学(左一),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疲劳断裂专业博士,1996年受聘于空客英国公司,担任核心团队高级工程师,主要负责金属疲劳损伤容限相关的飞机设计、制造等工作,并为飞机试验、适航认证和客户服务提供专业分析和技术支持。现任中国商飞公司特聘专家、上飞院研究员、ARJ21项目主任师。
要多大的勇气和胆略,才能放弃一份前程似锦的工作,投身一项充满挑战和艰辛的事业?空客公司核心团队的高级工程师朱务学,追着中国的大飞机,从布里斯托尔来到上海,他把十多年飞机疲劳损伤容限的专业经验和技术献给中国民机事业,把自己在海外工作时的所学所得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年轻一代的中国民机人,为祖国的大飞机事业尽自己的一份力。
近日,《中国大飞机》报记者对中国商飞公司特聘专家、上飞院研究员、ARJ21项目主任师朱务学作了一次专访。
在核心团队中积累丰富经验
1996年,朱务学进入空客英国公司,担任A320疲劳损伤容限工程师,由于工作上表现突出,不到一年时间,他就进入了空客公司的核心团队,担任高级工程师,负责空客公司全部型号疲劳损伤容限的技术支持等工作。问及成功经验,朱务学表示:“我从小就对科技很感兴趣,自然科学知识的积累比较丰富,在对科技类事物的掌握和运用上有点天赋,从事技术工作是我这辈子最擅长也是最热爱的。”
朱务学告诉记者,为方便解决技术问题,空客搭建了一个问题汇总处理平台(数据库),技术人员在工作中遇到难题了就把问题反馈到这个平台上,而平台本身已有一定数据储备,对于相同或相似问题能直接给出解答。遇到没出现过的问题,再由核心团队的高级工程师给予技术支持。十多年来,朱务学帮助解决了大量工程技术难题,积累了宝贵的飞机疲劳损伤容限技术的实际经验。
此外,朱务学还探索开发了一系列在金属疲劳损伤容限设计中改进技术、方便操作的方法和工具,并将方法程序化,大大提高了一线技术人员的工作效率。目前,空客公司仍然使用着朱务学开发的许多工具。
带上看家本领,来中国造大飞机
2010年,朱务学离开空客,来到上海,进入了中国商飞公司,担任上飞院研究员、ARJ21项目主任师。
在空客发展这么好,为什么要回国呢?朱务学坦率地回答:“我要把世界一流的技术带给自己的祖国。”
在中国商飞公司,朱务学主要负责金属疲劳损伤容限分析方法、分析工具和分析数据的开发与管理。2011年3月,朱务学承担起主持ARJ21-700飞机02架机全机疲劳试验的工作,对整个ARJ21项目的金属疲劳损伤容限的技术方法进行把关、指导。他还把在空客疲劳试验谱优化的方法总结应用于ARJ21项目的小翼、襟缝翼、子翼试验试飞,同时,丰富了有限元细节分析方法,不断提高一线技术人员的工作效率,保障型号试飞工作。
疲劳断裂损伤容限技术在大型飞机研制中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相比空客、波音等国际一流航空企业,中国商飞公司还处于起步阶段。朱务学致力于将空客那套相对成熟的疲劳损伤容限技术的方法和工具,引入两大型号的开发、研制和维护中,对上飞院现有的分析方法和工具加以改进完善,使之更有效、更准确,并最终形成中国自己的系统化、标准化、制度化的疲劳断裂损伤容限分析方法和程序。
朱务学说:“我在空客十多年,发现空客公司总是不停地创新组织架构,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及共享。特别是问题数据库的建立,实现了技术人员和高级工程师的信息化交流,为型号研制储备了大量的有效数据,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这些高效的工作模式值得我们学习。”
专注,不放过最后一个细节
在上飞院一次对ARJ21-700飞机故障问题举一反三的质量全面复查工作中,朱务学发现一个部件R区疲劳强度计算寿命过低,这将直接影响试飞进度。于是,他深入研究现有疲劳细节评定方法,发现现有评定方法存在局限性,当R区高应力时,使用该方法计算会导致寿命过低。 针对这一情况,朱务学结合以往工作经验,本着负责务实的态度,提出了一个实用的与疲劳细节评定方法相容的R区疲劳分析方法,用该方法计算的寿命符合试飞安全标准,及时确保了试飞工作的正常开展。
“从事技术工作,最重要的是专注,不放过任何一个小细节,哪怕是最后的细节。”谈及技术问题,朱务学一改先前的放松姿态,认真地讲述自己的工作。如果一项技术难题没有攻破,他就会几天几夜地睡不着,不停地思考、不停地钻研,直至找到解决方案为止。“对我来说,工作没有完成,就没有下班这个概念。”朱务学如是说。
“我们现在掌握的金属疲劳损伤容限的理论知识、分析方法和工具已接近国际一流水平,但处理问题的经验和支持试验成功的数据还比较缺乏,我们会继续努力,不断改进技术,以科学的试验作保证,把中国的大飞机安全送上天。”采访的最后,朱务学用朴实的语言道出了自己的心愿。
记者手记:
写方法、探索工具,朱博士在金属疲劳损伤容限技术上不断突破、不断完善。他的深度专注和刻苦钻研诠释了他对技术工作的执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