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兰香
政策导向应瞄准“高效率”
科技是推动社会进步的真正力量。
“金融危机将加速科技创新与进步的步伐,在今后的10-20年,很有可能发生一场新的科技革命。这是对我们的巨大挑战,也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机遇。”
谈及自己的专业工作,北京市政协委员、中科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研究员赵兰香说,未来的科技革命与中国的现代化息息相关,“作为科技政策研究人员,判断未来科学技术前沿,对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做出前瞻性分析,是我的责任和使命。”
战略性研究
为“前瞻思考世界发展大势,统筹谋划我国科技发展战略,理清至2050年影响我国现代化进程的重点领域、重大科学问题、关键核心技术问题及其实现途径”,中国科学院组织成立了“创新2050:科学技术与中国的未来”战略研究组织,开展中国至2050年重要领域科技发展路线图研究。
长期致力于科技政策研究的赵兰香,是该项战略研究总报告起草组成员之一。
“做这样的国家战略研究,需要考虑科学自身的发展规律和社会需求对科技发展的推动”,赵兰香说,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为我国的工业化进程带来契机,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催生出人们预想不到的经济社会变革和大发展,我国能有30年的持续快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抓住了这样一次重要的新技术革命机遇。“我国未来更是要走创新驱动发展之路,这也赋予了科技界更高的使命和更大的责任。”赵兰香说。
“顶天”+“立地”
“北京建设科技创新中心,要在城市发展整体设计和激励人才方面有所突破,既要‘顶天’,又要‘立地’。”赵兰香解释说,所谓顶天,就是以科技创新中心为出发点,在经济社会发展总体目标和制度保障上,增加相关的具体工作任务和量化指标。“我们过去总是强调GDP,这固然重要,现在增加了科技创新中心的发展内涵,那么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值上就应该有所体现。”赵兰香强调,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就应加入具体的如政府科技经费的投入增长、投入比重、达成科技项目协议情况、吸引优秀人才和企业落地情况等能够统计的指标。这样,从各项工作的发展目标值上,能够看到北京科技创新中心的前行脚步。
科技创新最终依靠的是人才,各种创新要素发挥作用也一定要通过人来推动。赵兰香所说的“立地”,就是指要充分发挥科技人才的作用,为优秀人才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
“
“大量的科技型人才多集中在跨国公司,要吸引他们加入科技创新的浪潮,就要通过灵活的政策提供保障和优质服务。”赵兰香认为,北京市的一些政策在灵活性上还有所欠缺,比如关于个人所得税的问题,是否可以对科技型人才进行适当抵扣,给创业者减轻负担。同时,一些审批方面的手续在顺序上可以增加灵活性,为创新创业提供更好的环境。“政策的导向应该以高效率和做得更好为目标。一系列政策要向科技创新人才倾斜,包括环境的营造和人才吸引力度方面。”
实际上,除了保障性的政策,人才和技术创新的激励政策无疑也是科技创新中心的巨大推动力。
不少发达国家都有针对产业技术创新的专门奖项。如美国在1985年便设立了总统技术奖(国家技术创新奖),用于表彰在技术创新、商业化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小组和公司;印度政府从1987年设立“国家专项奖”,每年对在工业革新和技术开发方面做出贡献的机构和人员给予奖励。
“有什么样的政策工具,就会潜移默化地催化什么样的创新氛围,并演化为对科学传统和科学精神的挑战。”在赵兰香看来,从这个意义上说,科技人才的精神追求不是简单意义上的道德宣传,更重要的是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对于科技创新中心的辐射作用,赵兰香建议,要建立起科技服务业的网络体系。“北京科技中心的定位应该是知识密集和知识扩散,在这个过程中要获得‘回馈’才能形成可持续的创新循环。所以‘中心’要与全国其他区域配合起来,建立起科技成果研发辐射的网络和机制。”
打造科研转化大产业
一项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诞生,距离其走向市场实现效益只完成了全过程的5%-10%,这中间还需要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做大量的技术转化工作。而现实的情况是,科研人员往往对企业的技术需求知之甚少。
赵兰香举例说,一项在象牙塔中沉睡了10多年的专利技术,偶然的机会,碰到了一位能预见到该技术市场潜力的企业家,高额购买下了该项技术,并通过科研人员和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的共同努力,把一项技术转变为社会需要的产品。“这个结果和这个速度都是原技术发明人没有料到的。”
“如何实现技术研发和产品市场的有效对接,这个环节本身就可以变成一个产业,通过市场化道路来实现。”赵兰香指出,关键的问题还是缺少人才,科技成果转化需要既懂技术又了解市场,同时了解投资的综合人才。她建议,北京要着力培养这样的综合型人才,可以通过市场化把科技成果转化的中间环节建成一个大产业,以实现科技创新中心自我循环的可持续发展。
“对于研发服务业,解决真正的产品问题需要很多技术联通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的解决方案,而我们的科技研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