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纳(William Henry Donald),祖籍苏格兰。1875年6月22日出生在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东部的利斯莫城。父亲是铁路工人,对子女管教严格。端纳自幼养成刻苦耐劳的习惯。端纳少年时不慎跌伤手臂,不能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十五岁时在当地一家报馆的印刷厂里当排字工人。业余泛读书报杂志,学识渐增,遂多次在报刊上发表短文。1894年,在美国十五万铁路工人大罢工的影响下,澳洲铁路工人也展开了罢工斗争,端纳的父亲积极参加,使他对罢工工人深表同情。1897年澳洲各省召开联邦代表大会后,展开了广泛的制宪宣传,次年公布了资产阶级的民主宪法,端纳研读条文,印象颇为深刻,从而形成了他的民主思想和民治观点。
1901年,端纳应约赴悉尼市,在《每日电讯报》社任实习新闻记者,初露才华,深受发行人的器重。不久被越级提升为该报副主编。1902年,受墨尔本《百眼巨人报》社聘为副主笔。他结识该地《纪事报》驻日记者英人威尔逊,受他的影响,对日本统治者称霸世界的侵略野心有深刻的印象。此后,终其一生,对日本政府抱不信任、不合作态度,在新闻报道中不断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阴谋。
1903年,端纳经威尔逊的介绍,前往香港任《中国邮报》(The China Mail亦译《德臣报》)社副主笔,开始关心中国政局。他到香港不久,曾赴广州访谒清政府两广总督岑春煊,由于他通晓西欧各国政情,博得岑的好感,不久应聘为岑的私人顾问。1904年他升任《中国邮报》主笔,在他主持下,该报消息灵通,报道翔实,成为当时香港著名大报之一。
1904年日俄战争在我国东北展开,端纳接受《纽约论坛报》社聘为战地记者,前赴东北采访,结识了时任新民府清军马队营官的张作霖。此后孙中山领导的反清革命运动在国内外影响不断扩大,引起端纳的关注并深切同情,常撰文作有利于革命方面的新闻报道。1908年,经友人介绍,特地去香港拜访孙中山,因孙在国外,由胡汉民代为接见,受到热情接待。胡鼓励端纳继续支持中国革命。由于他与革命党人和清政府上层人物都有往来,因此报道消息迅捷,所撰评论有独到之处,在新闻界中卓有声誉,成为当代名记者之一。这时他常驻在上海,与沪上政商各界头面人物王宠惠、伍廷芳、虞洽卿等甚为相知。又结识宋嘉树(耀如),常至宋家,宋的子女亲昵地称他为“端纳叔叔”。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次月,宣告独立的各省都督代表集议上海,公认武昌都督府为中央军政府,推举伍廷芳、温宗尧为民国外交代表。伍廷芳接受端纳的建议,为了争取各国的同情和支持,发表保护各国在华侨民的生命财产、继续承担前政府所订国际条约义务的文告。是年底,孙中山从海外回国,端纳再度往访,畅谈数小时,不久即被聘为孙的私人顾问、外文秘书。民国成立后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端纳受托起草对外宣言《告友邦书》,经孙审定后,于1912年1月5日发布,成为民国外交方面的第一个文件。3月,袁世凯继孙就任临时大总统,端纳多次与之接触,对其浓厚的封建意识、好弄权术,极为反感。是年9月,孙中山被袁授以“筹划全国铁路全权”,督办全国铁路,在端纳、王宠惠等陪同下,巡视北方铁路设施。端纳为孙陈述各国现代化铁路近况,并沿途对铁路建设提供颇多有益的建议,深得孙的嘉许。此时端纳已就任《纽约论坛报》北京分社社长及上海《远东时报》月刊部编辑,后又兼任伦敦《泰晤士报》社驻北京通讯员,常往来于京沪两地。
1915年初,日本帝国主义向袁世凯秘密提出“二十一条”要求,作为支持袁复辟帝制的交换条件。报界已有所闻,但条款内容,当局和日本政府均守口如瓶。端纳多方采访,终于从袁的政治顾问美国人莫理逊(George Ernest Morrison)处获得原文译本,即在报纸上首先全文刊出,引起国内外震动,全国立即掀起了反对“二十一条”的浪潮。同年8月,端纳在北京结识了蔡锷,12月蔡锷在云南宣告独立,发动讨袁的护国运动,端纳闻讯后率先在报刊上撰文表示支持。袁死后段祺瑞当权,主张对德宣战,北洋军阀各派对此意见分歧,端纳为此而多方奔走劝说,力促北洋政府于1917年8月宣布对德奥宣战。1920年,北洋政府成立经济讨论处,端纳就任该处新闻处长兼代理讨论处处务,负责调查和发布经济情报。由于《远东时报》月刊部发行人逐渐亲日,端纳不愿改变反对日本侵华政策的初衷,毅然辞去编辑职务。
1922年端纳接受奉系军阀张作霖的聘请,任其私人顾问,成为张沟通英、美各国关系的中间人。是年9月,张接受端纳的建议,派人赴粤联络孙中山,共同反对直系军阀。1926年张作霖入关控制北京政权后,采纳端纳的建议,认为不能单靠日本的支持,更不能事事接受日本的“劝告”,应力争取得英、美西方国家的支援,以达借助西方力量抵制日本的目的。是年10月,经端纳的介绍,张在天津接见英国驻华公使兰浦生(Miles Wedderburn Lampson),讨论与武汉革命政府“南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