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刊发于《中国社会工作》2018年4月(上) 作者 彭秀良
北平协和医院旧址
张中堂曾经在北平协和医院社会服务部工作过,见证了协和医院社会服务部的繁盛、衰落和撤销的过程。他也是一位杰出的医务社会工作专家,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实务案例和历史记忆。
张中堂的早年工作经历
张中堂是山东泰安人,出生于1910年。1932年毕业于燕京大学社会学及社会服务学系,获文学士学位。1932—19 42年,任协和医院社会服务部初级社会工作服务人员、高级社会工作服务人员、监督员、职工社会服务部主任。1948年,任协和医院社会服务部代理主任;1949—1952年,任协和医院社会服务部主任。可以这样说,张中堂的前半生基本上都是在北平协和医院社会服务部度过的,但他离开协和医院社会服务部以后的经历尚不清楚,也不清楚他去世的时间,盼知情者给予补充。
张中堂自述他到协和医院社会服务部的起因,是他曾在那里实习过,而且成绩优异,因而燕京大学社会学系推荐他去那里工作,他自己也愿意为贫苦病人服务。正式参加工作之前,社会服务部主任浦爱德对他进行了英文口试,副主任于汝麒口试他的北京话水平。口试通过后,张中堂就到协和医院社会服务部上班了,每月的工资是75元。75元的月工资是个什么水平呢?当时北京的米价是每百斤平均7.94元,1924年鲁迅买下了阜成门内西三条的一套四合院,花了不到1000元。由此可见,张中堂的工资水平还是蛮高的。
1938年,张中堂转任协和医院职工社会服务部主任。职工社会服务部成立于1925年,是专门为协和医院职工服务的机构,具体工作包括安排有病职工的疗养事项,安排因病退休的职工领取退职金,帮助职工家属找工作,借款给职工补助生活或让家属做小生意,等等。张中堂在职工社会服务部作了很多具体工作,并向上级反映解决了两个问题:一是成立职工肺病疗养所,解决了患肺病的职工或家属的疗养问题;二是提高职工工资,他选取了工资15元和20元的职工家庭共30家,通过实地调查了解每个家庭的生活费用缺多少,然后提出建议,提高了工人的工资。
张中堂对北平协和医院社会服务部的介绍
初到协和医院社会服务部的张中堂被分配到外科工作,由监督员陶玲负责指导。经过几年的一线实践,张中堂对社会服务部的职能作出了精细的概括。他认为,社会服务部是医生和病人之间的桥梁。病人因生活贫困,无力支付医疗、住院费用,医生就把病人介绍给社会工作人员。社会工作人员去同病人谈话,用英文书写病人的社会历史,并作家庭访问,通过调查作出给予患者以医药社会福利的决定。社会福利的具体项目包括减免费或分期付款,资助衣物,给予营养费、路费和殡葬救济(救济的形式有临时和常年定期两种)。
协和医院社会服务部的工作还对医生的诊断和治疗工作也很有帮助,张中堂回忆说:“社工人员写的病人社会历史记录对医生下诊断很有参考作用,特别是神经精神科的大夫,能从中了解到病人得病的原因及他所处的环境等情况,对下诊断和开医嘱很有帮助。”张中堂并且对“病人社会历史记录表”所包含的项目作了记录,具体包括门诊号、住院号、姓名、婚否(单身或已婚)、原籍(省)、日期、北京住址、老家(县、村镇)、职业、家庭成员(姓名、年龄、职业、住址)、亲戚(姓名、年龄、职业、住址)、朋友(姓名、年龄、职业、住址)、住房、经济状况、履历、现在情况、问题、社工人员处理意见、采取行动(措施)等等。这个表格全部用英文填写,写完后交病案室装订在患者的病案后面。
关于协和医院社会服务部的组织结构,张中堂也有清晰的回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层次:
主任:管理全部的工作及编制任务。
副主任:协助主任办理行政事务,并帮助解决处理病人的问题。
监督员:辅导初级社工人员的工作。
高级社工人员:可以在一科及病房独立工作。
初级社工人员:在工作有问题时请示监督员。
学员:在监督员指导下学习。
另外,还有英文秘书1人,打字员2人,中文书写员1人,办事员2人,工友1人,洋车夫2人,俄语翻译1人(俄国人)。
张中堂在协和医院社会服务部实习时,是学员;正式参加工作时是初级社工人员,两年后升为高级社工人员,又过两年升为监督员。1949年1月,又担任了社会服务部的主任,是该部的最后一位主任。1952年,随着高等院校院系调整,社会学专业被取消,附属于社会学的社会工作专业亦不复存在,同时北平协和医院社会服务部也被撤销。
张中堂提供的两个实务案例
张中堂在几十年后凭记忆写出了印象最深的两个案例,透过这两个案例,我们可以感知他们那一代社会工作者的专业情怀。第一个案例是为一外科病人办理免费住院,这个案例旨在帮助病人寻找社会资源,以使其能够完成治疗过程,并且在病愈出院后能够继续自食其力,具有典型的示范意义。张中堂回忆说:
我去外科工作的第一天就遇到一个情况。大夫把一个疝病患者领到我这里来,说病人应该住院,但是无钱付住院费,让我帮助解决。